承德县王麻子沟: 生态家园与产业富民的深度融合

来源:和合承德网  2014-11-24 10:29:42  责任编辑:孙明霞

    按照市委领导要求,市委研究室和承德日报社迅速组织专门力量赴王麻子沟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生态家园与产业富民的深度融合——来自承德县王麻子沟的调查》。

    王麻子沟是近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突出代表。祖祖辈辈饱受贫困与落后煎熬的王麻子沟人,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以挖窖集水、植树栽果为突破口,16年如一日,把昔日荒山秃岭变成千亩果园,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生态与生财融合互促的发展新路。王麻子沟的生动实践,集中体现的是:穷则思变、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愚公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敢想敢干、尊重规律,誓把劣势变优势的务实方法,为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地区贫困问题”要求提供了鲜活样本。

    承德县新杖子乡四方营村王麻子沟自然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十年九旱”、缺水严重、自然条件恶劣,饱受贫穷落后的困扰。

    自1998年全村建起第一个集雨水窖以来,十六载艰苦奋斗,共修建水窖600多座,栽种果树2万余棵,硬是把荒坡秃岭变成了花里飘香的“绿色银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上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建水窖,破瓶颈:贫困山村创奇迹

    水乃生命之源,曾是王麻子沟人难以忘怀的心痛。16年前的王麻子沟说起来让人心酸。53户、230口人,居住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半山坡上。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特别是干旱季节,人畜饮水相当困难,要出沟8里多地,靠牛拉肩挑,往返一趟就得半天时间,更别提用水浇地了,“吃水贵如油,盼水昼夜愁,十年九旱渴死牛”。盼水,成了村里几代人的梦想;缺水,逼迫王麻子沟人去琢磨、去探索。

    集雨水窖的偶然发现,打破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按常理,一年四季有水浇地、旱涝保收是南方农村独有的,在北方贫水山区,特别是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的王麻子沟简直是个传说,而这个传说却被时任村民组长范孝臣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位担任村民组长20多年的朴实汉子,说起这事至今还有些激动:“这个集雨水窖是我一不小心偶然发现的。”时光追溯到1998年夏天,他家种的草莓因为干旱,眼看就要枯死。村子井里没水,到村外拉水又远,怎么办?他突然想到自家修的沼气池集满了雨水,便急忙抽出来解了燃眉之急。王麻子沟四面环山,地势落差大,每年500毫米左右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这次意外发现,引发了他的思考:“眼瞅着哗哗的雨水和空山水顺着山沟白白流走,咋能把这水存起来留着旱时用呢?”于是他试着在地势较高的山沟里挖了一口长宽各5米、深3米、水泥浇筑的集水窖,用500多米的塑料管把水引到下面的自家果园。果树喝上了及时水,产量、口味明显改善。从此,集雨水窖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家各户陆续建了起来。

    集雨水窖的全面推广,彻底改变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集雨水窖,引用的水源主要有山体岩面集雨场和山泉水两种,窖体结构为砖混,单体容积30—50立方米单窖灌溉面积2—5亩,3—10户自用一个水源,就近铺设管道到窖池,实现“管道到地头,塑管入畦口”的全程灌溉,具有投资小、效益大、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在县乡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王麻子沟采取合伙建窖、互助建窖等多种形式,户均建窖10多个,铺设地下输水管道8万多延长米,年蓄水累计可达3万多立方米。把清澈的泉水引进各家各户、引到田间地头,不仅人畜饮水得到有效保障,而且解决了干旱少雨、山高坡陡土层薄涵水低等难题,确保“一季蓄上水,全年不怕旱”,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