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农民剧团37载传承燕赵梆子腔

来源:和合承德网  2015-01-19 10:26:28  责任编辑:孙明霞

    执着和坚守只为娱乐乡邻

    这个决定让喜欢唱戏和喜欢听戏的乡亲们欣喜,但演员都好说,戏台虽破可也还在,可没有行头怎么开班唱戏呀?

    “没事,有我们呢,咱们动手自己‘整’行头。”侯喜庭、周文亮、李彦等老艺人拿出几件已经藏了10年的蟒龙袍和大衣箱。

    1978年的整个冬季,这些艺人和宋显江都在“干活儿”,他们凭着记忆,用纸壳糊起玉带乌纱、在简陋的粗布上画起海水江崖……

    “把能唱戏,愿意唱戏的人都叫来。”在文化生活枯燥的农村,宋显江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全村的支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剧团就这样恢复起来了。

    老艺人们凭着记忆,口口相传地教出了十几出成本的折子戏。

    那年的寒冬,因为有了这样的热情,宋显江说大家一点都不觉得冷。作为剧团恢复后的首场演出,乡亲们奔走相告,有的还特地请来亲朋观看。

    “那真是热闹呀,台下黑压压一片的,树上,墙头上都是人……”宋显江的妻子颇为他感到自豪。“不图吃不图喝的,也是为老百姓做了件好事。”话虽简单,却一语道出对宋显江的支持与鼓励。

    每天演3场,连演10天。“满地都是人呐,那场面相当壮观。”71岁的古房村村民高士枝和老伴李玉祥是铁杆的粉丝。“现在过年不缺吃不缺穿,还有大戏看,打心眼里高兴。他们演得好哇,这是我们古房村的特色。”

    不仅春节唱戏,戏团还恢复了每年8月1日唱戏的老传统。

    岁月更替,宋显江和他的农民剧团最多时达到60人,光能上台唱上一出的就有20多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像宋显江的师傅周文亮,武生、青衣都能唱。关键时刻,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

    全村百姓自发修建戏楼

    作为丰宁目前惟一的农民业余剧团,剧团越来越成了老百姓心中不可缺少的“念想儿”。

    恢复后的剧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就在村部旁因陋就简垫成土台、栽上木桩、支起幕布,作为演出的舞台。为解决唱大戏的固定地点,上世纪80年代初,全村百姓自力更生用出义务工的形式建起了古房戏楼。

    “戏楼的一砖一瓦都是村民们亲手搭建起来的。”村民的热情和无偿付出给了宋显江最大的支持。

    “攒鸡毛凑掸子”,为了置办剧团的家底,宋显江和一些老艺人可谓是挖空心思。

    唱戏的行头和道具是最大的开销,“稍微好一点的一套蟒龙袍得一万多块,我们只能买千八百元一套的,质量和做工当然比不上正规厂家的,可这也是我们的宝贝。”负责保管服装的剧团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而剧团里的女人,则自发地清洗缝补戏服,她们戏称:“这衣服比我们穿的可值钱了!”

    宋显江的两个女儿非常支持他的事业,大女儿宋保锋为剧团购置了一把小提琴;二女儿看到剧团的二胡已经破得拿不出手了,二话没说就去县城买了一把新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好转,古房戏楼和宽敞明亮的住房相比,显得简陋多了。

    再修修吧!为了这个心愿,宋显江几赴北京平谷找亲朋借钱,前前后后共计借了30多万元。

    有人说他疯,也有人说他傻,还有人说他为了挣钱。可是宋显江依然我行我素,只因为他自始至终有一个心愿:要把这老传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2006年——2007年,宋显江用借来的钱对原来的戏楼进行加固、拓宽和装修。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