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新闻>>头条新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喜看承德新跨越(中)

2017-03-01 10:58:17 来源:承德日报

2月25日,天空蔚蓝,白云朵朵。

“我要通过自己的眼睛‘明察秋毫’,为承德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贡献力量。”向往常一样,承德市大气污染防治义务监督员张春香打开窗户,望一望蓝天,嗅一嗅空气,查一查手机,然后在小本子上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此时的北京,也正享受着和承德同样的天气,洁白的云朵镶嵌在晴朗湛蓝的天空,仿佛一幅巨大而美丽的油画。

如今,居住在京津冀地区的许多人不时在“朋友圈”里“晒蓝天”。在百姓眼里,三地蓝天白云确实越来越多了。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唇齿相依。敞开的生态空间,决定了三地生态建设共享共建、联防联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承德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承德的秀美山川保护好。

三年来,从保护区域水环境,到共同防治大气污染,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到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廊道,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京津共享一片蓝天

清晨,打开窗,呼吸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承德的生态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幸福,让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无比向往。

截至2016 年12月31 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 天,在京津冀区域居第二位,与2015 年同期相比增加15 天,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不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需要三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才会天更蓝、气更爽。”市环保局负责同志说。

为了让承德的天更蓝、环境更优美, 承德市把生态建设提到“生命线”的高度,坚持做“加减法”,守住了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承德市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研究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

治霾得对症下药,承德率先完成了大气PM2.5 来源解析工作,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解析结果,打响了“减煤、治企、控车、抑尘、禁烧”五场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在减煤上,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管,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全面压减城市、农村散煤;全面淘汰县区城市建成区10 蒸吨及以下锅炉,基本淘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干线道路两侧10 蒸吨及以下锅炉;在治企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企业达标升级改造,开展全市小型企业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在控车上,加快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城市自行车自动租借系统;在抑尘上,开展建筑场地全管理、裸土全覆盖、道路全保洁、矿山粉尘全治理四个专项工程;在多污染物治理上,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露天焚烧专项整治。全面取缔露天烧烤,推进餐饮油烟净化设施安装。

此外,以7 个行业为重点,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情况调查工作,选取5 家重点企业,率先开展治理。

天蓝了,气爽了,城乡更美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大美画卷,正在承德徐徐展开。

然而,“空气会串门。京津冀三地毗邻,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都容易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在大气治理中进行区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之下,雾霾治理的“联防联控”少了彼此“抱怨”,“机遇”一下多了起来,三地正在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承德划为一般控制区,对PM2.5 年均浓度等主要污染物划定“大气环境红线”。

期盼蓝天白云共呼吸,不再是奢望。

保护水源生态补偿——为京津送去一泓清水

欢快的潮河水、滦河水,从发源地丰宁分别流进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滋润着京津冀。密云水库56.7%的水来自承德,潘家口水库则有93.4%的水来自承德。

2 月20 日,虽然是早春时节,但清晨的气温仍然是零下5 摄氏度,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边桲椤台二码头确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买鱼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忙活了一大早,李凤英家的最后一批网箱养鱼终于卖完了。谋生的买卖不能干了,因为污染水源,以后,她谋划着准备在家乡发展旅游业,野生鱼更能吸引城里人。

承德境内的潮河,平均每年向北京的密云水库输水4.7 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56.7%;滦河向天津的潘家口水库输水17 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承德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

为了保证水源纯净,承德市启动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出鱼2700 多万斤,拆解网箱18391 箱,力争于今年6 月底前提前完成依法取缔任务。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截至2016年11 月底,承德地表水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5%;7 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整体水环境质量排在全省第一位。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河流水质良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得益于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全市流域施行的环境保护河长制和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双管齐下,形成一把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双刃剑”,承德治水工程成效显著。

作为京津重要水源涵养地,滦平县探索实施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河长制”管理模式:县长为县域河流一级河长,乡镇长任辖区内河流二级河长,“一河一长”,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做到责任主体、管理办法、整治任务三到位。同时,在全县20 个乡镇设立20 个环保所,200 个行政村,村村设立信息员,形成了应急预案、各方联动的三级生态防治网络。

“有污染,找河长”,“河长制”堪称“治水”的关键之举: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基层党员干部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整治和管理。

跨境流域怎么治?在承德,考核跨界断面水质是治水举措之一。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县区,实施生态补偿金缴扣制度,解决上下游联动、流域性治水难题。

“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根据流域水环境污染情况,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在河流的上下游有关政府间开展的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其生态补偿资金,是各级政府间的财力补偿,通过财政支付形式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只能用于河流的水污染治理方面。”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根据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国家已下拨3 亿元补偿资金,河北省配套0.98 亿元补偿金,专项用于潘大水库网箱养殖取缔,其中拨付承德市1.48 亿元。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专项资金让百姓从协同发展中受益。

造林绿化生态治理——为京津守护一片绿海

2 月18 日,驱车行走在塞罕坝林场,绵延的松树林丛,在春寒料峭中孕育着勃勃生机。

55年,塞罕坝林场几代人培育出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每年为潮河、滦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历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承德市是林业大市,又担负着京津冀水源涵养的重任,保护好绿水青山是承德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目标,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以“两河、六路、四区”为重点,全面加快国土绿化进程,重点加快荒山绿化,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水源林等重点工程,强力推进规模治理,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目前,全市在滦河、潮河上游等生态重要区域建成万亩工程4 处、千亩工程62处、百亩规模示范工程170 处。

狠抓廊道绿化。对于临近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两侧耕地和可视面山体,特别是承张高速两侧绿化,结合退耕还林二期工程,大力开展“阴坡引针入阔,阳坡引针入灌”改造提升工程,把交通沿线打造成“山上松柏披绿,沟塘坡脚花果飘香”的“天路景观”。

扮靓村庄人家。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庭院、街道、村庄周围和宜林荒山荒地绿化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村庄绿化,扎实推进246个重点村绿化工作,努力建设“村在林中、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

绿水青山不仅涵养水源,还成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承德市以富民脱贫增收为目标,经济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围绕全市功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功能性果品。通过对老果园的提升改造,引进矮化密植新技术,大力发展富硒苹果、红国光、设施大樱桃、正大晚桃、山地大榛子等名优特新品种,调优产业结构。现正在平泉、承德县、滦平县抓示范,已规划出10 个示范园、面积3200亩。在培育壮大以“露露”“华净”为龙头的山杏产业链、以“怡达”为龙头的山楂产业链、以“神栗”“栗源”为龙头的板栗产业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苹果产业链,树立承德国光苹果品牌,提升果品仓储、加工龙头企业能力。在首届河北省十大林果品牌评选暨“京津冀果王争霸赛”上,承德市的16 种果品获金奖,获奖率创廊交会历史新高。

青山如黛,美景再现。如今的承德,生态优势已成为承德的第一优势、核心品牌,“华北绿肺”正加速成长。绿色是承德的底色,生态是承德的本色。(记者李敏 通讯员王思力)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