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承德市以党建促脱贫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

2017-07-15 23:12:55 来源:承德日报

党旗飘扬风帆劲

——承德市以党建促脱贫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综述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顺景村党支部组织成立“瑰丽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700 亩建起玫瑰种植示范基地,全村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 多元;在平泉市,黄土梁子镇梁后设施光伏农业食用菌园区,“三零”帮困模式助力村民就业脱贫,实现年人均增收1.5 万余元……

718 个贫困村、38.1 万贫困人口,承德这座欠发达山区城市,贫困情况复杂,脱贫任务艰巨。

如何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 承德市创新“一抓三促奔小康”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载体,以党建带脱贫,以脱贫促党建,着力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互促共融。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和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承德给出响亮回答,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名党员,一颗红星;一个支部,一面旗帜。

紫塞大地上,堡垒示范、致富先锋、能力提升、能人返乡、结对帮扶“五大工程”的实施,使每一个农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成为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树”党员旗帜“创”扶贫模式依托产业夯实基层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是决胜攻坚战的关键保障。

对36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择优派强“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实行“一村一策”,逐村列出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先将党组织的旗帜“树”起来,为基层党组织承担脱贫攻坚重任补齐了短板。

同时,依托产业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经济组织为依托、产业党组织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动”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依托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组织860 个,带动6.33 万贫困户加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一排排玻璃大棚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曾经漫山遍野的小野果成为百姓致富的新产业。在平泉市七沟镇圣佛庙村恒港产业孵化基地,依托“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首批16 户“欧李农家小院”与北京对接,帮扶贫困户劳动力实现优质就业、稳定就业。

在深入实施“堡垒示范”工程中,我市创新突破,推广“四种模式”促致富,其中“党支部+”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有效整合和聚集放大。

“我这样啥也没有的贫困户,没想到也能贷到这笔致富款。”在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王利军通过“政银企户保”得到5万元农业贴息贷款,投资建设了3 个草莓冷棚,脱贫后日子越过越好。

打通金融扶贫通道,让资金活水顺畅流淌。“政银企户保”这一起源于隆化的“政府搭台、银行参与、保险兜底、企户受益”金融扶贫模式,截至2016 年底,累计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77787 户,发放贷款416039 万元,如今已在河北省推广。

“政银企户保”构建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一地生四金”使农户“获租金”“变股金”“挣薪金”“分现金”;“四零”帮困模式让贫困户实现“零成本”投入、“零距离”就业、“零距离”服务、“零风险”经营。从“输血”到“造血”,我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扶贫画笔遒劲挥洒,力透纸背。

“立”党员标杆“提”致富本领找准“穷根”勇当开路先锋

平顶山脚下,丰宁满族自治县城根营村,长城造型的村庄标识古朴典雅,红墙灰瓦的新民居与独特虎皮墙交相辉映,一座座新建起的蔬菜大棚昭示着这座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跟着刘书记,这日子过着靠谱!”从破败不堪、垃圾遍地的旧村庄到和谐统一、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党支部书记刘佩仿的带领下,城根营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变成了摆脱贫困的“大棚村”。

脱贫攻坚一线,要找准“贫”根,切断“困”源,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

在深入实施“致富先锋”工程中,我市突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组织引领作用,做好村庄规划,盘活发展资源,推进土地流转,找准致富门路,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辐射和带动贫困农户创业创富。

同时,落实党员、致富带头人“一岗双责”,推行“1+X”联户结对帮扶制度,全市统一设计了党员示范牌,实行党员“挂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标准、亮任务,开展“夺旗争星”活动,积极争当“带领致富先锋”。

走进田间地头,总是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贫困山村选准路子、发展产业、帮扶群众……据了解,全市906 个贫困村,省派128 名、市派778 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全覆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深入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头雁培育”,对党员创业致富人员进行“能人培养”,对贫困群众普及“技能培训”,为脱贫攻坚造“新血”。

“引”创业人才“促”结对帮扶能人返乡聚扶贫合力

“温度21.7℃,湿度74.6%,土壤温度19.4℃……”平泉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平泉市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用菌生产中,通过农业温室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控制精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标。

这样一家集食用菌种植、烘干、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司,总经理齐彦斌却曾是外地打工的厨师。如今,他回到家乡反哺乡亲,投资1500 万元建立产业园区,推行“三零”扶贫模式,为入驻园区的近百名贫困户解决没资金、缺技术、难销售等问题。

像齐彦斌一样,甘做“归雁”返乡创业的人,在我市还有很多。

发放一封邀请信、开通一个“微信群”、举办一次“能人”联谊会……我市开展“六个一”活动,实施“能人返乡”工程,目前已有1894 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

“回村创业后,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党组织帮助流转土地1000 亩,联系扶持资金30 多万元。”在滦平县虎什哈镇卧牛山村,杨占友回村创建了“满族文化绿色休闲农业产业园”,带动全村200 多户年均增收8000 多元,实现稳定脱贫。

让返乡能人“回”得来、“留”得住。我市采取“支部+能人”“能人+基地”等多种模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开展了“双培养”活动,把返乡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身份返乡能人培养成村干部。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聚起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帮扶单位“联万户”,全市各级派驻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7.49 万个;实行非公企业“帮千村”,以“七个一”系列活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群团组织“大会战”,调动全市各级群团和社会组织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来。

众志成城斩“穷根”,党旗飘处别样红。紫塞大地上,一股强大的力量,犹如“红色引擎”,正引领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谱写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新乐章。

承德日报记者张丽莉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