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头条新闻

绿色发展,承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承德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2017-08-14 09:55:20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承德日报讯(记者王德光周易 冯翠昕 王畅)

生态赋予人们诗意栖居的空间,更是物质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绵延生存的根基。

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历史教训不断累积之后提炼出来的思想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正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一望无际的林海,星罗棋布的池沼,在国家重要的生态区位上,塞罕坝人创造了高寒荒漠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是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支撑,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来源于承德,塞罕坝的成长历程,是承德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全程参与的历程,也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历程。塞罕坝精神诞生在承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是承德的骄傲与自豪。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承德肩负着“水源涵养、生态支撑”的重大政治责任。塞罕坝精神,一直感召着承德人民,引领着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时代的召唤,需要昂扬奋发的精神引领;崇高的使命,彰显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承德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反复强调,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是福泽子孙、利在长远的大事,是承德永续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指引,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强化生态支撑、发挥生态引力、搞好生态经营,开启绿色发展之门,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承德决策者对承德绿色发展的深邃思考。

基于此,承德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优势,明确提出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三区一城”绿色发展定位,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要在京津冀保持领先的奋斗目标。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大政治使命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环境质量,强化生态支撑,扩大生态优势,增强生态引力……承德绿色发展的征程激情澎湃。

短短3 年,承德大数据、天然矿泉水、绿色农产品、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等“十大绿色产业”呈现裂变式崛起,承德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承德绿色发展的综合效应充分释放。

不为一时一地的蝇头微利障目,必将收获绿色且光明的未来。

一场关乎383 万承德人民福祉、实现永续发展绿色变革的征程已经开启。盘点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承德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砥砺奋进再扬鞭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 的博大胸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是“拒绝理由”向党和人民交出“赶考精神”的满意答卷。

不辱使命,彰显责任担当,就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支撑,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蓝天白云下的塞罕坝,宛如巨幅深厚的绿色地毯,依山傍水,镶嵌在广袤的承德大地。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林海,55 载,塞罕坝三代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与大自然抗争。老一辈在此长眠,新一代倾情接力,“尚海林”写入历史,80后、90 后续写传奇;55 载,忠于使命的责任犹在,铁杵磨针的气魄不减,终于以滚烫的激情染绿了荒漠,在平均海拔1500 多米、最低气温零下43 摄氏度的高寒荒漠上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 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 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铸就绿色生态屏障;塞罕坝的精神火种,承德人民传承弘扬。

“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既是中央的重要指示,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还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和承德未来核心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承德的秀美山川保护好。”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承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表达了承德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既是中央的重要指示,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还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和承德未来核心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承德的秀美山川保护好。”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承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表达了承德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将承德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我们必须承担起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提供生态支撑的政治责任。”承德市市长常丽虹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要进一步巩固、扩大和释放承德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在转型上做更多的文章、下更大的功夫。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承德决策者对绿色发展的深刻认识。

江河无语,林海作证。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3417 万亩,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0 倍,森林覆盖率高达57.67%,森林面积占河北省的45.1%,占京津冀区域的38.4%,雄踞华北最高,活立木蓄积量达8000 万立方米;承德境内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水质优良,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5%蓄水来自承德,每年为京津供水22 亿立方米,全市出境水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100%,水环境全省第一, 承德二级以上天数达260天,空气质量持续稳居京津冀前列。

这是承德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硕果,也是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在承德大地耕耘奋斗的展现。

山如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艰苦卓绝、玉汝于成的成功实践,传递出激昂高亢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浓郁鲜明的时代价值:承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只有不断强化生态支撑意识,才能在富民强市的历史跨越中行稳致远。

启示一: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必须视生态保护为政治使命。

对生态的呵护与珍视,才是对大自然最高的礼赞;饱含着精神光泽的美景,才更加动人心弦。

塞罕坝的成功,正是老一辈绿色先驱和新一代林场人矢志不渝精神的薪火相传,正是昔日绿化荒山的职责使命与新的发展理念完美结合的精神展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持精神,更是承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坚守“天蓝”底线,打好“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五大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淘汰、抑制落后过剩产能; 坚守“山绿”底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森林草原生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坚守“水清”底线,生态涵水、工程治水、管理节水、环保净水、产业兴水、借力保水“六水”并举,确保京津饮水安全;坚守“地洁” 底线,全面加强土壤保护与修复,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矿山综合整治“6743 工程”。

应该说,承德将“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视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才有了“三区一城”高瞻远瞩的绿色发展定位,才有了承德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态环境。

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迪我们,只有激发听从召唤、不负使命的责任担当,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理念,振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苦干实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启示二: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必须视生态保护为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承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涵养水源、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承德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的民生高度看待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群众的绿色福祉。

在不断推进的脱贫攻坚中,始终承载着“绿色”的考量,让生态优势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通过开发954 万亩经济林,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使农村的山场变成花果山,果树变成农民的摇钱树,2016 年农民人均经济林收入占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

心中有百姓,才能只为成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问题不回避,以永不言败的信心,以攻坚克难的坚守,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才能使生态优势转化为承德百姓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启示三: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必须视生态保护为金规铁律。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制度作保障,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承德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无论是督察制度、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体制机制,还是围绕“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出台的50 多项重大改革措施,以及编制实施的《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规划》《承德生态功能区划》和《承德市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关于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强化制度建设、体制建设、机制建设,视生态保护为金规铁律的结果。

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让承德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分量,“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逐渐成为共识。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只有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才能擎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只有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才能真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段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