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塞罕坝机械林场一线建设者风采录之四

2017-08-16 11:03:24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扎根坝上植绿。每个人都爱这片绿,它绿得深沉,绿得厚重。呼吸一口清新空气,仰望每一棵参天大树,嗅一下肆意的花香,在这里,内心会多一份感恩,多一份敬畏。这里是三代人的青春。这里是55年的接力。这里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他来了,从保定到塞罕坝。她来了,从邢台到塞罕坝。他来了,从邯郸到塞罕坝……

塞罕坝的呼唤,如同心灵的一场涤荡,让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了共同的理想:扎根坝上植绿。

于士涛:背井离乡只为心中的绿色梦

每到夏季,塞罕坝就像一个大的乐园,吸引着众多游客,来这里寻找“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咔嚓,咔嚓,人们用镜头锁定这片美景,每当听到这个声音,于士涛都会心一笑。

塞罕坝机械林场育林的成功经验和动人事迹虽然没有被列入教科书,但每个林业专业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口中听说过。特别是王尚海的事迹,一直铭记在于士涛的心里。2005 年,研究生毕业后,于士涛毫不犹豫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个寻找绿色梦想的地方。

然而,坝上的寒冷、荒凉、闭塞,给初来乍到的于士涛泼了一瓢冷水,让他原本沸腾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

“老一辈人比咱们苦多了。”彷徨时,林场老师傅讲述的老一代塞罕坝人坚守深山、爬冰卧雪无私奉献的创业故事,听得于士涛眼鼻一阵阵地发酸,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士涛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造林的苗子被冻死,精心培育的10 亩云杉遭遇冰雹夭折了7 亩……来到林场十多年,现实一次次击打着于士涛的内心,每当失落时,他都会独自朝尚海林走去。

不会有人为了吃苦而选择事业,但会有人为了事业而选择吃苦。

从一年四季的防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到整地造林,从灌溉、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每天早出晚归,在造林时期,哪怕身处技术管理岗,他都坚持上山作业,和雇佣的务工人员同吃同住,精心地检查每棵苗子、每块地的土质,在山上一“驻扎”就是10 多个小时。中午饿了,他就和工人一起找个窝风的地方,拿出挂在腰间的干粮垫肚子。

2011 年,于士涛的妻子研究生毕业后也来到林场工作。两人都得长期坚守在林场,孩子只能由父母帮忙照看。

2013 年,3 个多月的防火期刚一过,于士涛和妻子穿着一身迷彩服就回了家,想立刻见到2 周岁半的儿子。一见面,孩子操着浓重的保定口音,哭喊着,不让他们进门。“我们俩很少陪在他身边,孩子都是奶奶或是姥姥带,在孩子的意识中,家庭里并没有爸爸、妈妈,他不认识我们了……”说到这,于士涛的眼圈泛红。

在高寒坝上呆了12 年,风吹、日晒,让于士涛的脸越发变得黑黄,劳累的工作也让他的身体消瘦了许多。现在,于士涛已经成为了千层板林场的场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他带领全场职工开展了中幼林抚育监测、 优质树种引进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科研项目,他们也创造出培育40 万株幼苗几乎无死苗的成绩。

“我们就像一粒沙子,到了沙滩都一样,大家都把这片森林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向着前辈们树立的标杆迈进。”于士涛说。

刘纪建:要在塞罕坝扎根安家

2016 年10 月份,来自邯郸的90后硕士毕业生刘纪建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在塞罕坝分场之中,这是最偏远的一个。

到了林场,刘纪建很快便投入了工作中。为了给砍伐的树木做标记,他和同事蹚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在山间来回穿梭。刘纪建的靴子每天都灌满了雪,晚上放暖气上都烤不干,手脚被冻得一整天都是麻的。在打号工作完成后不久,刘纪建迎来了更加艰苦的春季攻坚造林期。

刚开春,塞罕坝依旧寒风刺骨。早上六点半,吃完早饭的刘纪建穿着最厚的羽绒服,和工人们一起背着树苗一步步向山上攀爬。天冷,坡又陡,600多米高的山坡,刘纪建足足爬了一个多小时。由于要在石质地造林,每镐刨出去,手都会被震得生疼,有时地里还能刨出冰渣。中午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在背包中拿出泡面、面包,用保温壶中已经温乎的水泡面,勉强填饱肚子,直到晚上六点多,摸着黑儿下山。

研究生毕业后,刘纪建的很多同学都留在大城市里。“他们有的做园林规划,有的搞科研实验,过得都挺幸福的。”刘纪建说,虽然和同学相比自己的工作苦了点儿,但他一点都不后悔。

为了扎根塞罕坝,刘纪建将户口迁到了林场所在地哈里哈派出所,并和女朋友在围场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今年,他的妻子也将参加林场的招聘考试,两人希望一起在塞罕坝扎根。“我们就在这儿安家,在这儿奋斗了。”刘纪建说。

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很多新人从各地来这里工作,仅去年来的新人就有23 个,其中大多数都是90 后,一半是外地人。正是“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刘纪建一样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扎根于此,传承这份精神。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务林人的薪火相传,让塞罕坝精神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引领。

大学生的到来,让自然条件恶劣的塞罕坝充满了朝气。

李晓靖:甘做林场的“一块砖”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了5 年,最让李晓靖惦记的,还是她在一线战斗了两年的大唤起林场。

2012 年,从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毕业的李晓靖毅然放弃了去南方工作的机会,选择从家乡邢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就是想亲眼看一看数十年如一日创造的这个奇迹,到底是啥样!”

临行前,她特意画上精致的妆容,换上准备的新衣服,兴奋地踏上前往林场的路。

踏进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领导办公室时,在同事的介绍下,她才知道穿着迷彩服、满脸黑乎乎的两人竟是书记和场长。“领导不都西装革履吗?怎么……”这一切,都与李晓靖心中所憧憬的极度不同,自己精心的打扮到了这里显得格格不入。而让她更没想到的是,这身迷彩服也成了她未来两年的工装。

那天是8 月13 日,李晓靖说她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天。

到了林场的第二天,李晓靖便穿上工装,踩着胶皮鞋踏入森林。当时正赶上林场年中考核,李晓靖负责清点苗木和木根的数量。山路难走,不时还会敷上一张蜘蛛编制的“天然面膜”,尽管帽子、口罩、手套捂得严实,但仅仅一天,李晓靖的脖子还是被晒掉了一层皮。

进入冬季,李晓靖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砍伐工作。大雪没过膝盖,寒风刮得脸生疼,就是在这样的寒风中,她裸露着握笔的右手做着记录,脚上的“踢踏舞”基本没停过。

在大唤起林场工作,没有商场、没有娱乐设施,空闲了李晓靖只能和一台大头电视机作伴。不仅如此,由于在林场工作季节性强,忙的时候可能连续几个月回不了家,工作的辛苦、内心的孤独吞噬着年轻人的激情。

李晓靖的男朋友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工作,尽管相隔不远,可俩人都忙着工作,最长的时候有三个月没能见面,只能通过微信联系。见面的那天,虽然两个人什么都没说,但内心都有着太多对彼此的亏欠,夜里,李晓靖想起这些苦楚,躲在被子里抹眼泪。

春去秋来,夏走冬至。两年以后,因为结婚怀孕,李晓靖被调配到总场信息中心工作,一直到现在。虽然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文职工作,可在林场的防火期和生产期,哪个分场缺人,李晓靖就得赶去帮忙。

看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李晓靖内心十分欣慰。“在这工作是辛苦,也有很多困难,可我却越来越爱这片森林了。”李晓靖坚定地说,她甘愿做林场的“一块砖”,哪个岗位有需要她就搬到哪里。

责任编辑:段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