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又逢国庆说家国

2017-09-29 17:46:13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又逢国庆日,许多人都在忙着呼儿唤女,阖家团聚;忙着结伴出游,观光赏景;忙着商场购物,休闲娱乐……这本无可厚非。不过,国庆之为“节”的内涵和意义,却在这经济上的“黄金一周”、生活中的“悠长假期”里,有些黯然。甚至一些人连今年是建国多少周年都记不清了,令人忧思和悲哀。

节日,多是时序意义上的概念。正如春节意味一元复始、清明隐喻万物苏生一样,而国庆则是我们朝夕于是、念兹在兹的国家纪念日。也正因此,每一个国庆日,都应该是国民重审国与人、国与家关系的日子。缅怀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追忆一代代人写下的前行足印,夯实国家、民族凝聚力,这或许才是国庆节本身应有的人文意义和精神实质。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庆日和建国历史是无论如何都要被铭记的。1949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对中国人来说,必须刻进血脉,永不忘怀。在美国,每年7 月4 日都会敲响费城的自由钟,各种主旨演讲宣示国家精神;在法国,插在墙头、印在衣上的三色旗在7 月14 日汇成海洋。但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回头看”的频率却越来越低;物质丰腴了,对历史的认知却越来越浅薄。于是我们看到,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歪曲伟人的言论大行其道,牺牲的革命烈士被侮辱成“单面烤肉”……多少人在快意人生的时候,几乎完全忘却了68 年前的血雨腥风,忘却了这幸福的生活是先烈们以血肉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是的,重视“小家”、追求“自身圆满”并没有错,在我们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家庭被反复吟唱。在游子的心中,她是明月,是夜曲,是歌声,是一副对联,是团圆饭的味道;她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绪,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怀,也有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的豪气;她难以言表,又时刻涌现,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人伦理念。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吴玉章的“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的爱国情深,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还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我们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国家贫穷、民族衰微,再美好的梦想都是奢谈;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业绩。(寇占文)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