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承德:童年的眷恋一生的钟情

2017-09-29 17:45:02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一队骆驼,自武烈河的下游在堤坝上慢慢走来。沉闷而舒缓的驼铃声“咚——咚——”,在漫天红霞的夕照中震响,在渐浓的暮霭中传播。有的时候正在吃晚饭,隐约听到远远传来低沉的驼铃声,便会立刻放下饭碗,跑出门去,召唤着左临右舍的小伙伴,向堤坝上跑去。——这是上世纪50 年代初期,承德武烈河畔经常出现的场景。

我是辽宁锦州人,1951 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举家从辽西平原来到了热河的大山中。童年对承德的印象:满城的青砖青瓦,土路小巷,既是城、也是乡。记忆中定格的画面,有武烈河上纤夫拉动着木船;马车在土路上卷动着尘埃,车过后,路面上留下一堆堆的马粪蛋;脑后梳着辫子的农民推着“咯吱咯吱”响的独轮车;一车车的、一担担的柴禾走进市区。

春天,武烈河边的矮树丛中鸟儿追逐;夏天,武烈河水中摸鱼;秋天,山岗上采摘红酸枣。儿童的惬意、兴奋、欢欣,都与大自然、与山和水分不开。古老而现实的生活写满了诗情,绘足了画意,那都是儿童心里最甜美、最具刺激的故事。

儿童的认知,只和有趣、快乐建立联系,还不会思考社会的问题。即使是学校集体组织到“小布达拉宫”野游,我和伙伴们关注的也只是在断墙瓦砾中跑来跑去的打闹。什么历史,什么文物,没有一点儿概念。

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位并不认识的老人对我说了这样的话:我到过很多地方,有的地方很美丽,但是,气候最好的是承德,这里一年四季没有大风,冬暖夏凉,能在这里居住,是幸福的缘分!

这一段话,从此在我的心底深深扎根。在我外地求学的年代里,在我下乡的劳动中,在我工作辗转各地,在我蹉跎光阴的每一年,我都想着这位老人说过的话。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辽宁度过的,高三那一年的全校作文比赛中,我以一篇歌颂承德的《山城赋》 获得一等奖。

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影响路口选项的因素很多,有的时候,不起眼的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会突然间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这位老人的话时常在心底浮起,像一条金线拴着我的心,让我老是思想着,关注着,眷恋着承德。大学毕业后,我在辽宁工作,经过几年的打磨,已经初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面临提拔的时刻,我放弃了仕途的美好前景,做出回归承德的决定。

我在承德从事着热爱的教育工作,于铁路中学当了18 年的中学校长。对城市之爱,鼓舞我潜心于中学教育的科学探索,以德立校,全面发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各有特色的实践做法,曾在全国铁路系统、在北京市的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中国教育报》做过报道;全国的德育现场会在我们的学校里召开;我走进过人民大会堂,走进过中南海的怀仁堂,曾两次得到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的奖励。立足于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有余力,谋善事,这是我一生的信条。

1993 年,听说承德将要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我找到了文物局的领导,提出动员学生和市民为“申遗”做义务劳动的建议。星期日,全校学生打着红旗和横幅走进避暑山庄万树园清理残砖碎石,影响和带动了承德市的其他学校。

我喜欢摄影,主张摄影为城市发展服务。退休之后,经常在大街小巷里用照相机记录城市的变化。

武烈河,由于无序地挖沙,失于管理,长时间处于荒芜、肮脏的状态。1999年,改造武烈河的壮举,轰轰烈烈的展开。解放军拥政爱民,成为这项工程的主力。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散步走到了安营在武烈河滩上的解放军当中,遇到了解放军的总指挥,当时24 军的副参谋长。在交谈中,得知这一天正是副参谋长的生日,他和指战员们一直坚守在工地上。我很感动,心中想到,摄影人也应该为武烈河做些贡献。回到家里,立刻电话联系承德市的摄影爱好者,为整治武烈河的官兵们义务拍照。第二天,20 多人挎着照相机来到工地。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7 年,当时的照片为军民鱼水深情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在全国多家电视台《聚焦承德》的大型活动中,我义务配合电视台连续四天辛苦奔波,走进城市的角落,走进社区,为宣传承德献一份力量。

走在避暑山庄里,经常遇到外地游客询问路径。我自己制作了一个胸牌,上面写着“义务指路指游指摄”。

爱承德,爱家乡,不是空话,树立承德人良好的形象,就在一言一行的细节中。(杨帆)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