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限塑令”何以遭遇尴尬?

2018-01-24 15:18:09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8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10年,然而调查显示,就眼下而言,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出售塑料袋。十年之痒,妆容惨淡,限塑令名存实亡。甚至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沦为商机盎然的“卖塑令”,这不能说不是个尴尬。

2007 年最后一天,国办印发《通知》。规定从次年6 月1 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然而到今天,“限塑令”早就成了一纸空文。

劲风一吹,白“雪”纷飞。白色污染并不比雾霾来得温柔。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 亿吨,中国消费6000 万吨以上,仅国内快递行业一年就需要120 亿个塑料袋、247 亿米的封箱胶带。在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之时,小小塑料袋已经成为“大祸害”。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塑料袋自然降解一般需要200 年以上,完全降解需要1000 年;又比如海中漂浮的塑料袋平均每年造成10 万只海龟或其他海底生物死亡;再比如折算成石油消耗,每年1 万亿个塑料袋至少可以让300 万辆普通轿车行驶500 公里……塑料袋被称为“20 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可以说名至实归。

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限塑令”又为何命途多舛?原因有三:

塑料袋本就缺乏价格弹性,有偿还是无偿,基本都是刚需,一两毛钱的支出,在购物中是没有什么消费痛感的。

“限塑令”缺乏配套的监管执行,有“限”而无“罚”,在商家与厂家“试探安全”后,“破窗效应”就成为常态。

宣传阙如,没能从消费理念上扭转交易中的“用塑惯性”。仅有“限塑令”,而没有养成公民自律,在环保袋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免费塑料袋或收费塑料袋横行,就不难理解了。

客观地说,限塑当然很难,但纵使千难万难,该“限”的还是要限,该“禁”的还是要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在德国,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需要缴纳回收费;又比如在韩国,100 韩元购买的塑料袋,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再比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02 年开始,就在全国零售市场宣传和推行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这些水磨的功夫做到位,疏与堵相结合、限与禁相协调,白色污染并非是个无解的难题。

就当下来说,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二要“疏”,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

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限塑令”的本意不是添麻烦,而是可持续。这虽然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从上到下一心,提高百姓环保意识,就一定能够铲除白色污染。(寇占文)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