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头条新闻

确保困难群众真脱贫不返贫——承德市党建促脱贫、精打“组合拳”扶贫攻坚纪实

2018-04-12 16:34:05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确保困难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承德市党建促脱贫、精打“组合拳”扶贫攻坚纪实

党建引领,分类施策,鱼渔兼授,精准到人,靶向治疗。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承德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研究扶贫工作、创新性地制定脱贫措施,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实施的脱贫攻坚八措并举“组合拳”取得了较好成效,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去年承德市16.25 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93 个贫困村出列,平泉市摘帽。“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三零”产业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扶贫、脱贫攻坚党旗红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脱贫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考核第一。

党旗飘扬铸就坚强堡垒——

一个支部就是一面旗帜,每一名党员都成为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城根营村,2018年38 岁的党员刘佩仿,放弃了在外地的优厚收入,回村当了全村人的“领头雁”。她带头拿出10 万元,党支部6 名党员一人帮扶3 到6 户贫困户,先建起第一批大棚,并向全体村民承诺:赔了算党员的,贫困户挣工资,赚了一起分红。一年下来,她帮扶的贫困户刘建春挣了4万多元。

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承德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不断建强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作用,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如今,承德市创新谋划“一抓三促奔小康”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领富致富带头人,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个支部,一面旗帜。平泉市黄土梁子镇小龙潭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为了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村党支部决定“靠山吃山”,利用荒山发展有机林果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闫树海带领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果树没收入,他们借钱给村民付地租;建合作社没启动资金,他们就自己垫付;贫困户没钱入股,他们就想办法整合扶贫资金。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小龙潭村原来坑洼难行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望天收的山地实现了水窖全覆盖,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每个村民都是果园股东,致富有了盼头。

如今,承德市整顿转化了275 个软弱涣散农村党支部,培训村“两委”干部、党员致富能手1.3 万人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越来越强。目前,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领办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达2047 个,带动5.2万贫困户增收,吸引在外经商务工的能人回乡创业,已有1927 人领办1591 个企业或合作社,其中971 人成为村“两委”干部,215 人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承德市组织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19 万个,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

八大组合拳打好脱贫硬仗——

突出精准识别,着力夯实脱贫基础,力破产业发展瓶颈,解决致贫返贫难题,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您别小看这些小蜜蜂,每年我足不出户,它们就能给我带来几千块的收入。”在兴隆县六道河镇周家庄村中蜂养殖合作社,老贫困户李春秋看着一排排的蜂箱,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靠着发展养蜂产业,周家庄村的百姓有了脱贫的途径,目前,该村每个养蜂户每年的养蜂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事实证明,发展特色产业是百姓脱贫的有力途径。在承德县新杖子乡、高新区崔梨沟村等乡村,靠着林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体验、观光、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让农民守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

突出精准识别,着力打牢精准扶贫基础;突出产业扶贫,力促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突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力破产业发展瓶颈;突出“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力破贫困户筹资难题;突出开展“万户阳光扶贫”,力破“三无”特困户增收无门难题;突出医疗保障救助,力破因病致贫返贫难题;突出改革创新,着力激活农村沉睡资源;突出“脱贫攻坚党旗红”,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承德市扶贫“八措并举”组合拳接连实施,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精准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脱贫的基础。按照全省统一要求,承德市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创新实施“三严、四准、五到位、六比对”工作法,“三严”即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责任;“四准”即力求做到识别范围准、人口识别准、信息采集准、帮扶措施准;“五到位”即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培训到位、宣传到位、督导到位;“六比对”即将扶贫信息与住建、民政、车管、国土、行政审批、财政等6 个部门进行“六位一体”数据比对,健全退出进入动态管理机制,真正做到精准识别,为精准帮扶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返贫问题,承德市探索实施了“6323”救助模式,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截至2018年3 月31 日,承德市累计为贫困人口113.12 万人次落实医疗保障救助待遇53702.11 万元。经数据测算,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平均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在市级医院的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6%以上,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

“组合拳”发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承德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食用菌、林果、马铃薯等九大特色产业,去年帮助12.1 万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平泉召开,围场列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易地扶贫搬迁“两区同建”完成45 个安置小区、1.01 万人的新居建设任务,万户阳光扶贫工程建成村级电站131 个、户用光伏1.24 万个,带动2万“三无”特困户实现稳定增收。2018年,承德市将进一步深化“八措并举”组合拳,确保11 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兴隆、滦平、承德县摘帽出列。

创新模式铺就致富坦途——

“一地生四金”,投资“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农民变股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还能再延长30 年。通过土地流转,我一年光租地就收入6000 多元,在自己家的土地打工挣上了工资,入股合作社年终获分红,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滦平县大屯乡村民孟庆福在叙说中难掩喜色。

从单纯靠天吃饭的种植收入、靠“力”吃饭的工资收入,到同时收获薪金、租金、股金、红金,“一地生四金”,这是承德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探索出扶贫新模式之一。承德市探索出的“政银企户保”、股份合作“一地生四金”、园区带动“三零”、“以贴息撬动贷款,以贷款入股分红”、“六统一分一保障”、“一林生四财”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一系列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靠着党的好政策,借助‘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平台,我才能申请到5 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建起自己的蔬菜大棚,实现自己多年的致富梦。”平泉市榆树林子镇果树园村贫困户王志林笑呵呵地说。

像王志林这样缺少担保人和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贫困户,依靠“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政银企户保”扶贫贷款模式,也能轻松获得创业资金了。

“我那口子早就没了,家里就我和儿子俩人,早先日子过得那叫清苦。”刘桂兰告诉记者,“我入股设施菜园区,到年底,连地租、园区分红和零工钱加起来有一万多块呢,我和儿子俩人高高兴兴地过了个富裕年。”承德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零”扶贫新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去年承德市16.25 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基于“政银企户保”扶贫贷款模式,承德市又探索实行了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模式。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使贫困户能“零成本”参与生产,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通过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贫困户只负责生产管理,实现了发展产业“零风险”。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帮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周围建设产业园区,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零距离”就业。截至2017 年底,累计放贷65.29 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09 亿元,带动11.9 万贫困户。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要求,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就能谱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承德绚丽篇章,让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目标早日实现。(记者王畅、邢璐瑶 通讯员周扬)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