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承德市:农民工就业创业政府撑腰

2018-05-04 17:08:01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许多返乡农民工找到了发展方向

日前,承德市开展了以“促进转移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助力增收脱贫”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大型人才招聘公益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去产能失业人员等搭建起一个现场沟通与交流的互动平台。

活动期间,记者前往市人力资源市场采访,发现如今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家乡活儿”,很多农民工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希望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有序推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也让农民工有了实现创业憧憬的基石。

政府助力农民工家门口致富

“这种人才招聘会是给年青人开的,根本不适合我,但我还是来了,就是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儿。”年近六旬的农民工李华说。

李华年轻时一直在家侍弄果园,2002年他承包的果园因合同到期被村部收了回去,自那之后他开始外出打工。15 年来,他大多都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有一年跑得最远,去了内蒙古呼和浩特。“都是熟人介绍,熟人去哪我就跟着去哪。”

“老伴儿身体不好,所以我特希望能在近处找个活儿干干,赶上老伴儿生个病长个灾啥的我能抽空回来看看,等到农忙时我能回来搭把手儿。”年近60 还在外奔波,虽然苦累,但李华却很乐观,真正让他难过的是亲人聚少离多的现状。“一年到头,我和儿孙们坐下来一起吃顿饭都是件不容易的事。说实话,出门在外,真想孙女,也真惦记老伴,所以,我2018年特想在家门口找份活,下工了回家看上一眼也是好的,哪怕少挣点儿我也愿意。”

像李华这样常年漂泊在他乡,几乎成了中国农民工的生活常态。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曾发布《中国人本发展报告:民工生态》,指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关系疏离现象明显,子女在务工城市上学的比例不到55%,45%的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父母,只有52.7%的夫妻分居进城务工人员,拥有正常夫妻生活。

“我身边的工友许多都像我一样,想离家近点儿找活,不仅像我这样岁数大的想,年轻的也想,谁都想守家在地的。”李华说。

近年来,许多像李华一样想守家在地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尽快就业,让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能够获得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知晓创业扶持政策,承德市各县(市、区)纷纷举办活动、出台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平台。由于成绩突出,2016 年和2017 年,平泉市、滦平县先后被评选为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据承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承德市将制定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政策,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建立就业扶贫基地,争创返乡创业示范县,带动一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同时,开展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抓好农民工技能提升“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新起点行动,加强与京津冀鲁劳务协作对接,有序组织劳动输出就业。此外,还将实施帮扶创业带头人工程,对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优先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民工不迷茫

“蒙小子”是一位农民工给自己起的昵称。

采访那天,记者注意到,他直愣愣地站在那,既不去咨询,对拿到手的资料也不仔细看。出于好奇,记者上前询问:“你怎么称呼呀?要找工作吗?怎么不去各处看看?”

他挠挠头,腼腆一笑:“你就叫我‘蒙小子’吧,因为我现在实在是犯蒙,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

聊天中,记者得知,他来自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各种原因高中没上完就出去打工了,刚开始两年在唐山的工厂里工作,后来结婚生子,为了多挣点儿钱便到北京的工地上打工,到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他依旧是转战在不同工地的一个小工。妻子恨他一事无成,便和他离婚了。“离婚这件事对我打击好大,现在好像醒过来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该如何规划我的人生和职业。转行还可以吗?”

同样犯蒙的还有小丽,小丽来自平泉市,2018年只有20 岁的她已经工作近两年。起初,小丽在平泉市区的饭店做服务员,但后来发现自己不太会与人打交道,“我眼里‘看不出事儿’,经常被顾客批评。”于是她打算多换几份工作,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后来她来到承德市区,做过酒店前台,也当过超市收银员,现在又做起了餐饮服务生。如今,她对服务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饭店每一道菜品的口味,能向客人做重点推介,我记住了经常光顾的重要客人的饮食习惯,不用他们多说就能帮他们推荐菜品。”

但有了服务意识的小丽依旧迷茫:“我不能总当服务员啊,我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但我不知道不当服务员我还能干什么,也没人告诉我该干啥!感觉前程好迷茫,真想让人教教我学点儿技术,哪怕回家创业,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是好的。”

大学毕业生周鹏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隆化创业,2017 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他建起500 平方米的养牛场,达到了可养殖200 余头肉牛的规模。但由于养殖技术匮乏,自信心明显不足。恰在此时,市农广校举办了2017 青年农场主肉牛养殖培训班,周鹏积极参加,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解,与肉牛养殖户沟通,与专家交流。

“一期培训班下来,我就觉得我有养殖技术了,不再两眼一摸黑了。”所以,对于这些因迷茫而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农民工,周鹏建议找机会去参加职业培训,掌握技能,然后职业发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迷茫了。

为了吸引年轻人务农,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市农广校以8 所县级分校为依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据统计,自2014 年以来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24 人。

“3 月27 日—30 日,市农广校聘请专家对隆化县的学员逐村逐户进行了指导和回访,遇到周鹏时,一看就知道他已有信心把肉牛养殖场经营好。”经常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市农广校教师朴玉春说,自信心增强、发展更有方向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给农民的普遍变化。

牺牲健康干活,法律助你拿津贴

秦明是一名90 后,在廊坊市香河县的一家家具厂当油漆工,已从业4 年。

“我的工作不光累,还对健康有害。油漆含有以苯为代表的大量有害物质,对人的呼吸、神经和生殖系统都有很大危害。”秦明说,“我爸妈经常嘱咐我,油漆对生育不好,一定要做好防护。可怎么防护呀?包工头的确也发了防护口罩,不过我觉得那东西作用不大。”

为了避开油漆对身体的损害,他曾去建筑工地打工,搬运、贴砖等重体力活他都干过。“建筑工地的活儿体力损耗太大。如果做日工,每天工作8 个半小时,如果自己包活儿,要从早上5 点一直干到半夜11 点半。贴地板砖的时候,3 块砖就是49公斤,一天要贴满80 多平方米。和水泥的时候,每天搬的水泥加起来有2 吨重。”秦明说,由于不堪重负,在建筑工地干了两个多月后,他又回到家具厂。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的信息显示,由于一些用人单位不履行防治主体责任,健康防护不到位,加上部分农民工缺乏职业防护和维权意识,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已经对农民工群体造成了健康威胁。

“家具厂之所以人员流动比较快,就是因为大家都害怕挣不到多少钱还丢了健康,我是油漆工面临的是甲醛危害,切割、打磨车间面临的是粉尘危害。我们都在牺牲健康,如果能加强劳动防护,并且发一些补贴作为补偿,心情肯定会好很多。但我们不知道这样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秦明说,“听说这个大型人才招聘公益活动还开展就业权益保护专题宣传活动,深入解读有关法律法规,发放法律宣传手册,所以我就来了,一来看看有没有好活,二来进行一下法律咨询。”

经咨询秦明得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不仅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而且明确职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有权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等。

“原来还有《职业病防治法》,这一趟没白来,我感觉我找到了武器。”秦明说。(记者李金宏 通讯员吴仕娟)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