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区域新闻

振兴乡村应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2018-05-14 19:06:22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所以要实施这一战略,一方面因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需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蓦然回首,乡村与梦中田园已经在工业文明的潮推浪卷中渐行渐远,“耕读传家”景象渐渐模糊,质朴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乡村发展向何处去,成为一道令人困惑的考题。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中华文化也起源于乡土文化。可以说,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近些年来,在大力推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在城市越来越繁华靓丽的同时,很多农村却表现出凋零衰落。一些农村甚至变成只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空心村”。很显然,乡村的衰败已经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形成很大威胁,所以振兴乡村,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的乡村振兴之路,理应是一条文明有根的现代化之路。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必须唤醒乡村振兴的意识和理性,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前些时候,笔者去承德县新杖子乡转了转,映入眼帘的除了漫山遍野的杏花、李花、桃花、梨花外,还有旧时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之景,让笔者看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篇章。

在振兴乡村道路上,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生活“空心化”?新杖子乡抓住了三个要素: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这三大要素,正是发挥了乡村独特禀赋,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

散发乡土气息,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离开了门前屋后的青山绿水、邻里乡亲的淳朴乡风,乡村就会变成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的“四不像”。因此,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中,要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彰显个性特色,要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常常把振兴乡村当成改天换地的舞台。然而,“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斑驳的庄台祠堂、儿时的民间故事、传统的非凡技艺……乡村蕴含着社会变迁中的一切基因,通联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

提升多元价值,要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在“产业、创业、就业”富民渠道上着力,焕发田园的活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使劲儿,提升村民的动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展现乡村魅力,让农民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才能防止农村“空心化”。

抓住了这“三要素”,振兴乡村就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寇占文)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