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承德市: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激发内驱力

2018-06-21 17:24: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激发内驱力

——承德市抓党建促脱贫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纪实

地处京津之北、燕山深处的承德,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市,贫困人口多,贫穷情况复杂,脱贫任务艰巨。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承德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载体,以党建带脱贫,以脱贫促党建,着力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互促共融,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在紫塞大地上,堡垒示范、致富先锋、能力提升、能人返乡、结对帮扶“五大工程”的实施,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一个支部, 一面旗帜——“筑”起战斗堡垒,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以前这是一片荒山,手推车都难走。现在修了水泥路,栽满了果树,我们致富全靠这些果树。”6 月12 日,平泉市黄土梁子镇小龙潭村张井堂望着山坡上挂满了果实的果树,笑得合不拢嘴。

山多地少,没有集体收入,长期贫困让小龙潭村百姓向前奔的那股冲劲儿都打了蔫儿。“怎么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小龙潭村。

靠山吃山。经过考察,村党支部决定利用荒山发展有机林果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闫树海带领村党支部其他党员首先站了出来:初期果树没收入,他们借钱给村民付地租;建合作社没启动资金,他们就自己垫付;贫困户没钱入股,他们就想办法整合扶贫资金。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成立了以发展寒富苹果和锦绣海棠为主的众淼森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龙潭村原来坑洼难行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望天收的山地,实现了水窖全覆盖;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每个村民都是果园股东,全村拧成了一股绳。“下一步,我们村将依托良好生态,计划建成千亩果园,打造果树专业村。我们的目标不是人均收入万元,而是人人万元。” 闫树海信心十足地说。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承德市对承德市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择优派强“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实行“一村一策”,逐村列出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先将党组织的旗帜“树”起来,为基层党组织承担脱贫攻坚重任补齐了短板。

依托产业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经济组织为依托、产业党组织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动”脱贫攻坚组织体系。

在深入实施“堡垒示范”工程中,承德市创新突破,推广“四种模式”促致富,其中“党支部+”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有效整合和聚集放大。

打通金融扶贫通道,让资金活水顺畅流淌。“政银企户保”起源于隆化的“政府搭台、银行参与、保险兜底、企户受益”金融扶贫模式,截至2018 年4月,该县累计发放贷款6721 笔、8.23 亿元,覆盖贫困群众2.67 万户。这一创新做法已在全国、全省推广。

“政银企户保”构建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一地生四金”使农户“获租金”“变股金”“挣薪金”“分现金”;“四零”帮困模式让贫困户实现“零成本”投入、“零距离”就业、“零距离”服务、“零风险”经营。从“输血”到“造血”,承德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扶贫画笔遒劲挥洒,力透纸背。

一名党员,一颗红星——“立”起先锋标杆,提升党员的战斗力

“带动4 户贫困户种植美国大榛子脱贫,带动6户贫困户种植黑木耳脱贫,带动6 户贫困户种植硒钙谷脱贫。”在围场玛虎沟村,党员陈永廷的“脱贫攻坚党旗红党员示范牌”写着他的郑重承诺。

为此,他承包了42 亩土地用于种植美国大榛子,雇了4 户贫困户进行榛林管理和采摘,每户年可增收1.8 万元。2018年他又成立了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吸纳11 户贫困户入社,黑木耳每棒纯利润达14元,入社贫困户可提前致富。同时,依托鑫达食品有限公司,他又组织贫困户流转140 亩土地种植硒钙谷,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

脱贫攻坚一线,要找准“贫”根,切断“困”源,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

在深入实施“致富先锋”工程中,承德市突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组织引领作用,做好村庄规划,盘活发展资源,推进土地流转,找准致富门路,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辐射和带动贫困农户创业创富。

同时,落实党员、致富带头人“一岗双责”,推行“1+X”联户结对帮扶制度,承德市统一设计了党员示范牌,实行党员“挂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标准、亮任务,开展“夺旗争星”活动,积极争当“带领致富先锋”。

走进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支支队伍,他们为贫困山村选准路子、发展产业、帮扶群众……据了解,承德市904 个贫困村,省派151 名、市派190 名、县派563 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全覆盖。同时承德市还对驻村干部进行培训和专题测试,截止到6 月初,共对2171 名驻村干部累计培训5100 余人次,进行网络答题和现场笔试4100 余人次。

深入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头雁培育”,对党员创业致富人员进行“能人培养”,对贫困群众普及“技能培训”,为脱贫攻坚造“新血”。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等类别,有针对性地培训致富带头人。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对贫困群众开展了技能帮扶活动。各县(市、区)全部组建了县级专家服务团、乡镇技术服务队,选派技术指导员

进入基层一线指导。

一户贫困户,一面镜子——“扶”起贫困之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围场八顷村10 个居民组411 户1177 口人,分布于“一条路两条沟”,建档立卡贫困户190 户450人,是河北省206 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旧民谣唱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成了八瓣。打下的粮食吃不到头,村穷民穷啥时候是个头。”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的李春生,曾是一个有志青年,他是村里第一个搞獭兔养殖的人。但由于没技术缺销路,李春生把家底赔得一干二净,还欠下8 万多元外债,妻子也离他而去。

2016 年2 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作组进驻八顷村进行帮扶。李春生成了工作组第一个帮扶的目标,没想到他却一口回绝。工作组没有气馁,几次找到李春生交流,但之前失败经历留下的阴影他仍挥之不去。工作组通过搭建网购平台,购买车辆,帮助村民破解销路难题。并组织村民到贵州、湖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改变传统观念,点燃创业热情。终于李春生内心再现生机,在村中一条山沟里搞起了柴鸡养殖。“现在有600多只鸡,一天能产30 多斤鸡蛋,一天能挣200元左右。”李春生笑着说,“挣了钱,再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

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承德市加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发放一封邀请信、开通一个“微信群”、举办一次“能人”联谊会……承德市开展“六个一”活动,实施“能人返乡”工程,目前已有1894 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

“回村创业后,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党组织帮助流转土地1000 亩,联系扶持资金30 多万元。”在滦平县虎什哈镇卧牛山村,杨占友回村创建了“满族文化绿色休闲农业产业园”,带动全村200 多户,户年均增收8000 多元,实现稳定脱贫。

让返乡能人“回”得来、“留”得住。承德市采取“支部+能人”“能人+基地”等多种模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开展了“双培养”活动,把返乡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身份返乡能人培养成村干部。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承德市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聚起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帮扶单位“联万户”,承德市各级派驻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实行非公企业“帮千村”,以“七个一”系列活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群团组织“大会战”,调动承德市各级群团和社会组织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来。

众志成城斩“穷根”,党旗飘处别样红。紫塞大地上,一股强大的力量,犹如“红色引擎”,正引领着承德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谱写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新乐章。(记者李敏)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