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区域新闻

丰宁东滩村知青下五十周年座谈会随记

2018-07-20 15:02:55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岁月难泯黑土情

——丰宁东滩村知青下五十周年座谈会随记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1968 年大批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2018 年已经50 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50 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作为人生,是半个世纪漫漫路程。

这一代人曾经是祖国”第一代花朵”,经历的苦难最多,经历的人生考验最残酷,他们与共和国同龄,国家的艰难困苦,就是这一代人的全部经历。

他们上山下乡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在他们最有能力的时期,不忘初心,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尽心尽力,为曾经的黑土地尽快脱贫尽心尽力。

在东滩村知青上山下乡50 周年座谈会上,老知青们说:不管我们当年受过多少罪,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磨练,有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的认可,有他们无时不刻的心心相连,我们值了!今天村里要搞村史展,我们在古稀之年还应尽心尽力,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尽微薄的力量。活动结束,有人拿出了当年使用过的老物件、老照片,并纷纷表示,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现今的村支书王德海、村主任马云龙是老知青下乡时刚刚出生的人,他们又从上辈人手里接过了老一辈人对老知青的认知传统。前些天,村主任马云龙找到了老知青,告知村里的村史馆建成了,希望老知青为村史馆建设出力献计。他们动情地说:“东滩村的发展史上,不能没有老知青!”

1998 年8 月,时任东滩村党支部书记的武兴洲,和村主任王元发来到了承德,找到了老知青齐桂荣,说村里建起了新学校,缺桌少椅、缺乏设施等困难。东滩村的老知青闻风而动,很快就置齐了100 套新桌椅,齐敬东找来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实验小学提供了10 台386 电脑。老知青刘学满派出了自家的车运送。

9 月25 日,寒山如黛,斜阳西坠,汽车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缓缓驶近了丰宁坝上鱼儿山镇的东滩村。

车门一开,几名年近半百的老知青雀跃着跳下车来,顷刻间与前来迎接的人们相拥在一起,彼此用力拍打着对方的脊背,叫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飒飒秋风中,洋溢着久别重逢的深情厚意。

“当年的老知青们回来探亲啦!”人们互相传递着这一喜讯。

刚一进村子,老知青们努力地睁大眼睛,寻找当年熟悉的车辙路,熟悉的小土房,熟悉的村边老树,然而,仿佛一切都已变了。他们看不到什么熟悉的景物,只在黑暗中,隐约看到小村中央那眼辘轳井,才依稀找到一点当年的感觉。

来不及过多的寒暄,返乡的知青们纷纷被昔年的邻友故旧拽回家里。进屋、脱鞋上炕,小小屋子转眼间就被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挤得满满的。

老知青们兴奋地拿出从市里带来的苹果、甜梨、大枣、西瓜籽、糖果、“红塔山”……“大伙快尝尝,咱坝上不长的……”坐在暖烘烘的炕头上,盘膝交谈,仿佛要把这30 年来发生的一切全部倾诉出来。知青们急切地询问着故人的消息,感慨着山村的巨变,唏嘘着物是人非。

仅仅20 几年,东滩村变了。不仅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滩人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质的“跳跃”。改变东滩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是知青们牵肠挂肚的事情,他们当年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这一任不把教育搞上去,村子还会这个状况,我们将有愧于儿孙。从知青们的身上我懂得,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村子往前发展是非常不易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由衷地道出了自己也是全村人的心里话。这次活动,《承德日报》的记者随行采访,写出了充满激情的长篇通讯《真的好想你》,发表在《承德日报·扩大版》头版。

2008 年,又迎来了上山下乡40 周年,老知青们在丰宁县城举行知青上山下乡40 周年座谈会。老知青郑晓东,同时也是东滩老知青武寒风的爱人,他在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为武寒风下乡的东滩村办件实事儿。

村里的村民中心太破了,郑晓东、武寒风、齐桂荣、仇承轩一起来到了东滩村,和村委班子一起,研究项目、现场选址、制定实施方案。过后,又来到韭菜沟和乡亲们见面。

韭菜沟通往村委的路被冲坏了,村里从各家共集资3 万元修这条路,郑晓东听了情况介绍,立刻表示:“这怎么行,不能让乡亲们有这样的负担。”

2008 年9 月26 日,年已花甲的老知青再次来到这里,为新落成的东滩村民中心剪彩。

老知青坐的车转过山弯,远远地看到东滩崭新的村民中心前面的大道上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这里夹道欢迎这些老知青的到来。

老知青们刚下车,就被乡亲们拉住双手,相拥在一起,说不完的知心话。

新建的村民中心宽敞明亮格外耀眼,院外形象墙上是老知青仇承轩题写的大字——东滩村民中心。人们在这里留影拍照。村民中心落成典礼剪彩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县里的有关领导和老知青、村民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结束,老知青人人动手,在中心门前的空地上栽下了数十棵云杉树,村民们称为“知青林”。东滩通往韭菜沟的路修好了,村民们管它叫“知青路”。这次来,郑晓东拿来了3 万块钱,把村民修路的集资款如数退还给各家各户。

韭菜沟有一眼水井,水深三丈,水面三丈。无论冬夏,人们都要站在井台上用辘轳把一桶桶的水打上来。夏天还好办,冬天井台结了冰,打起水来,说不上会碰到什么危险,现在安上了水泵,家家通上了水管,用水了,合上电闸,清清的井水就流进了家家户户的水缸里。村民们把这口井称作“忆知井”……

50 年过去了,当年的“花朵”,变成了微信里经常被吐槽的大爷大妈。大家提议,有生之年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讲品味,懂道德,守规矩,做一个人人尊敬的新时代的好老人。(韩柏)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