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河北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18-07-27 11:11:36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二OO一年,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围场水泉村实现了互帮互建,十八年来,从未间断———

不变的初心

编者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18 年来,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不仅为围场水泉村的贫困学生累计发放了40 余万元助学金,更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眺望山外的风景,激发起“学习改变命运”的斗志。最难能可贵的是,18 年来从未间断的社会实践,让学院与水泉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双方水乳交融、互帮互建的关系。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双方共同探索了教育扶贫的新模式,也为天津、承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携手共进,增添了一个有力注脚。

“明年一定来呀!”

“这里是我们的家,一定会回来的!”

7 月21 日,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情系水泉”社会实践团的30 余名师生,结束了为期7 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临别之际,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水泉村的乡亲和孩子们自发前来,为师生送行。

一个孩子舍不得大哥哥、大姐姐们走,泪珠像断线一样。“都是男子汉了,别哭……”大学生哥哥安慰着孩子,自己早已眼泪围着眼圈转。

另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抱着篮球走过来。他红着眼圈,却“故作豪迈”地对几个玩熟的大学生哥哥说:“这是你们杨书记送的篮球,明年咱们打比赛……”还没说完,他哽咽了……

依依惜别,终有一别。乡亲和孩子们挥动着手臂,师生乘坐的大巴车徐徐开动了。

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杨成说:“18 年了,每年都来,我们早把他们当亲人了。”

最是精神动人心

“走着,走着,‘咣’的一声,身子颠起来,脑袋撞到了车顶……”回想起第一次来水泉村的情景,陈强老师记忆犹新。

2001 年7 月,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号召,准备选一个地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时任学院团委书记徐海涛、辅导员陈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十来个人,到了这里。

一路上,坑洼的土路、连绵的山岭、破旧的房屋……给陈强留下深刻印象。

水泉村距县城30 公里,位置偏僻。全村7 个居民组、1000 多口人,散居在一条狭长的沟谷中,有的居民组甚至住在半山腰上。由于贫困,加之交通不便,一些孩子十几岁就只好辍学。陈强说:“当时,我们想找一个条件最差的村,越艰苦越有意义。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农村的感受、对农民的感情,并在实践活动中,给当地带来一些改变。”

于是,这个偏僻的山村与位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结了缘,村委会门口的外墙上多了一块“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

有的“牌子”只是挂在墙上,这个“牌子”却挂到了心上。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占力说:“从那以后,尽管我们换了三任党委书记、三任院长、三任团委书记,但来水泉村开展社会实践,从未间断。”

起初,学院设立助学金,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自2010 年开始,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学院又发起了“每人每天节省一毛钱”活动,号召学生以团支部为单位,用每年节省下的1000 元零花钱,以“一帮一”形式,选择一个水泉村的孩子进行长期资助,一直到这个孩子大学毕业。

18 年来,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累计捐助贫困学生80 余人,发放助学金40 余万元,家访300 余次,义务辅导学生近千余人次。从小学开始接受资助的孩子中,已有24 人考入大学。此外,学院还向水泉村赠送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及文具、书籍、体育器材等物品。

“谁不想家呀!可这些大学生,一放假先来这里。”水泉村幼儿园园长程录激动地说,“他们省吃俭用资助村里的孩子,还自己起火做饭,晚上,就睡在用桌椅拼成的‘床’上……这是种什么精神?!”

“李云鹏、胡坤等人已经从河工大毕业多年了,还抽空儿来看望曾经帮扶过的孩子。”杨成说,“在河工大师生的影响感召下,村民教育观念增强了,村风变得更好了,打架斗殴、赌博等事情早就没有了。”

如今,水泉村已于2015 年脱贫出列,还获评“全县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全县两学一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送人玫瑰手余香

7 月15 日一早,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常萌在校园里拍下了一张照片:身着橙色服装的大学生,举起“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旗帜,合影留念。

随后,常萌把这张照片发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并配上这样一句话:“出发,水泉‘第八组’踏上回家之路。”

当日下午3 点左右,师生们终于到达了水泉村。一下车,他们就被迎候的乡亲们“包围”了。

“那热切的眼神,滚烫的话语,就是亲人般的感觉。”已经连续10 年带领大学生前来的常萌说。

村里的孩子也不认生,围着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们跑来跑去,有的还亲热地牵起大哥哥、大姐姐的手。

师生们来到住处,乡亲们早已铺好了崭新的被褥。

“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乡亲们肯定是把最好、最新的被褥拿给我们用了。”学院团委副书记、车辆164 班学生尚琨介绍,乡亲们很是淳朴善良。一天晚上,她和同伴去看望一个小孩,孩子的姥姥眼含热泪,拉着她俩的手不放,还说“别再给孩子钱了,那是你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来看孩子就行了!”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常萌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了民情,特别是通过接触农村实际情况,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2014 年,来到水泉村参加社会实践的李继强同学发现,村民种大葱时,为了让大葱长得好,需要逐棵逐垄地培土,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回到学校后,他和同学反复研究,制作了一台适应山地作业的大葱培土机,并及时送到了水泉村。一经试用,村民称赞“太好用了!”

经过改进,这台机器还赢得了2015 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多方肯定。2006 年,“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获评河北省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自2003 年开始,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已连续16 年被评为省市级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示范队。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常萌老师笑着说,“最让我们自豪的是,村里的乡亲早就额外给了‘编制’,称我们是‘第八居民组’,还‘封’我为‘组长’。”

我们都是一家人

“来水泉村之前,我们只知道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已坚持了十几年,来了之后才明白,这里就是家,我们肯定常回来。”7 月21 日清早,机设系学生王学凯来到村民孙丽敏家道别。

他噙着热泪说:“我们今天就要走了,这1000 元钱请收下,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一点心意。我们已经决定,与您的孩子‘结对子’,一直到她大学毕业!”

2018年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师生们共走访、资助了41 个贫困学生家庭,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2 次,义务辅导孩子60 余人次,发放助学金35600 元。

师生们每次去家访,乡亲们都将切好的西瓜、洗净的苹果,一个劲儿往他们手里塞。当地的孩子与大学生们越玩越熟,跟着跑前跑后,叽叽喳喳。

机设系学生郭昌鑫说,这里的孩子可懂事了,总想帮家里干点什么,减轻些家庭负担。“前几天,我向一个相熟的孩子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个虚拟教学软件,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会做这个软件了,就能挣好多钱!’”

车辆工程系学生徐付蕾说,她熟识的一个小男孩,有一天给她送来一袋山茶、一袋杏仁。推辞间,孩子急了:“不收,就再不和你玩了!”

记者展读孩子们写给大学生的一封封信件,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颗诚挚的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考进你们的大学,让我也在那里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人…… ”

“……与你们相逢是我的幸运,你们是我一生无法忘记的亲人。”

“十几年了,你们从未停歇,一直坚持来奉献……虽然每一年的哥哥、姐姐都不一样,但是你们都一样可爱,你们向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是一样的,谢谢你们的不放弃……”

大学生们的共同感受是:和这里的乡亲、孩子们相处,更加知道了什么是善良、坚强和感恩。

临行前,师生们把临时居住的村委会会议室和幼儿园教室、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也重新摆放整齐,却在教室黑板上留下了一片斑斓——

“水泉村第八组”的大标题下,师生们颜色不一、字迹各异的留言,写了满满一黑板。“都是一家人,我只是回学校一趟”“期待你们到天津”“我爱水泉,我爱你们”“你若不离,我必不弃”“一定会回来的!!!”……

水泉村的故事,还将继续。(记者武海波、关秋实)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