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让乡村故事记住乡愁

2018-08-10 19:41:01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小时候我喜欢看书,曾经点灯熬油一个通宵看完一本长篇小说。后来喜欢写书,吊吊拉拉写出几本。但是那些书都比不上我最近完成的这本《乡村故事》。打印完后, 我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翻来覆去地看,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说起来,这本书还有一点儿“奉命行事”的意思。几年前,我退休被县旅游局返聘,做旅游宣传。有一次局长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一些宣传材料,说起某地挖掘乡土文化,敷演历史故事,进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我说咱们也可以搞呀。于是在领导的安排下,我便深入乡村,挖掘故事,整理资料,拍摄照片,那一个个饱含乡土气息的乡村历史画面扑面而来……

承德县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既有战争年代的烽烟洗礼,又有建设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在每个山村角落里,都有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大山深处的深水河村曾经出土稀有文物——辽代金银符牌。讲故事的这位75 岁的老汉记忆力超人,而且口才极好。他老人家一口气讲了3个小时,原来村子的沟岔山岩,都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大彭杖子村地处滦河岸边,这里不仅有鸡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清代寺庙圣泉寺。76 岁的退休教师刘先生接受了讲故事的任务,非常重视,精心准备了几天,写出了洋洋5页的材料。他从“圣泉”的来历讲到了鸡冠山伏击日寇;从山前古松说到村边果园;从抗日名将李运昌说到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

很多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对“讲故事”都表示了极大热情和欢迎。桲椤树村因有一棵百年桲椤树而闻名,81 岁的范老先生带领我们看了古树,讲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背包政府”,又在大雨滂沱中带领考察了响水沟小峡谷。到革命老区常峪沟村那天,村班子全体成员和两位80 多岁的老汉都等候在村部,气氛隆重而热烈。村书记拿着一个小本子,详细讲述了战争年代发生在这条山沟里的故事。两位老人则重点讲了村里的古庙、山景及其传说。

我很感谢领导安排我做这项工作,接触乡村根脉,走进历史深处。从春天到秋天,从果园到街巷,我们一直奔走在山沟小道、大山深处,听老百姓讲故事,说人生,诉委屈,谈感想。记下一宗宗或神奇或平淡的历史掌故,拍照一处处深藏不露的山水景观,探察一个个或“夷以近”或“险以远”的历史遗迹,浓郁淳厚的历史烟云和乡风民情像一条条淙淙小溪,温馨而诗意。这些讲故事的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熟知历史,热爱家乡,所以讲起故事来有根有脉,如数家珍。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不但领略了乡村历史和发展现状,也见识了当代农民内心深处的追求和祈盼。哦,那一个个或长或短或复杂或简单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历史深处。这些乡村故事,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除了按照局里安排的下乡路线“挖”故事,我一个人还经常主动去“找”故事。有一次,老伴听一位卖菜的老汉说起他老妈105 岁,马上给我打电话。我想这样的老人一定有故事,于是骑车赶去。在寻访这位百岁老人的过程中我偶遇另一位88 岁的老太太,交谈中得知她是抗战时期的妇救会长。可是她那在外边打麻将的儿媳妇打来电话,坚决不让她同陌生人说话。老太太很警惕地问我:“你是和八路军一国的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继续讲她的抗战经历。我从她家出来,买了一箱牛奶去看那位正在住院的百岁老人,护理她的儿女们对我的出现先是非常吃惊,继而是感动。83 岁的大女儿回忆当年给八路军做鞋、送鞋,充满神奇;而护理这位当年的妇救会长、如今风烛残年的小脚老太,又是一脸幸福。通过这些老革命的讲述,我好像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博,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发展变化的伟大脚步。

一边调查,一边整理,一篇篇丰满而朴实的乡村故事跃然纸上。我写的这本书,基本上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村子的基本情况(人口、土地、山林、果园等);二是由村名的来历引出历史传说,进而通过山岩、河流、石洞、古树等引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三是从抗战以来的革命史迹引出近现代故事包括名人名事;四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包括村容村貌、乡村旅游、婚育新风、文体活动等等。这样一来,几乎是包罗万象了。但它确实是农村历史与现实的最真实全面的写照。

习总书记说过,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住历史,记住乡愁;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广大农村的历史文脉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故事代代传承啊!所以,《乡村故事》 这样的书,应该大力倡导,全面铺开去。

全县378 个村,我刚刚写完40 个,任重道远。我要循着大山的召唤,继续走下去。(刘朴)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