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时政要闻>>

山庄博物馆:让游客走近历史

2019-05-24 11:15:51 来源:承德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每年5月18日山庄博物馆都会免费开放,每一次免费开放都受到市民的热捧

5月18日,又一个“国际博物馆日”。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如何重焕生机,成为当下文博界绕不开的话题。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的平台,尝试管护文物智能化。比如故宫开始颠覆一个传统博物馆的固有形象,用新颖时髦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出路,全面利用微信、微

博、APP等新媒体形式来宣传自身文化,让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避暑山庄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近年来,也在想方设法让博物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心灵,发挥深厚的文化滋润和反哺功效。

●在亲民上下功夫

避暑山庄博物馆坐落于避暑山庄内,是在原宫殿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包括正宫区、松鹤斋和万壑松风三组古建筑,曾是清帝在承德期间处理政务、礼仪宴飨、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避暑山庄博物馆是建国之初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同为我国著名的清代宫廷历史类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载体,以18世纪中国封建时代辉煌鼎盛的“康乾盛世”为背景,以中华民族团结、兴盛、统一为主线,馆藏以宫廷御用品为主,计有各类艺术珍宝三万余件。

博物馆的价值不只是拥有什么,更在于做了什么。

作为神圣的文化殿堂,作为公共文化的服务机构,为了将自身打造为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避暑山庄博物馆做了大量的努力与探索。

“今天避暑山庄博物馆免费开放,咱带孩子一起去参观吧!”5月18日清早,避暑山庄博物馆副馆长何昊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做客承德广播电台“百姓热线”栏目进行早间直播。直播中,何昊等不仅就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意义、避暑山庄博物馆概况等情况进行了推介,还宣布当天避暑山庄博物馆免费开放。听闻这一信息,实验小学三年五班的家长们立刻在微信群里相约一起带孩子去参观。

“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强化收藏、研究功效的同时,更是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和惠民功能,努力挖掘和拓展其传播文化、教育民众的公共责任。为此,我们每年的5月18日都免费开放,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每年春秋两季的旅游淡季,即3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对市民和学生免费开放,每次10天。这种免费开放活动,我们已持续开展十余年。”避暑山庄博物馆馆长蒋秋丹说。

在免费开放的同时,山庄博物馆在2018年5月还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与公众建立连接关系,制作了避暑山庄博物馆澹泊敬诚、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慈禧居处四大殿公众号和专题展重点文物二维码,为公众提供微展览、微讲解、微服务。

在敞开大门,吸引民众走近博物馆的同时,山庄博物馆还尝试着走出去,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2018年5月16日,避暑山庄博物馆与外八庙管理处、避暑山庄管理处共同承办了“天地生成造化品汇——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瑰宝大展”。展览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进行,共展出110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其中有28件文物首次与公众见面。

敞开门,走出去,一系列的努力让山庄博物馆越来越受关注与欢迎,据介绍,目前慕名走进山庄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许多家长利用休息时间携带子女到博物馆参观,而且有的教育机构甚至将作文课程安排在博物馆内。

在创新中增魅力

激活“文创”精神,搭建更为形象、动感的文化传播通道,是近年来避暑山庄博物馆又一个努力方向。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总有太多的“高大上”,庄严肃穆,难以亲近,再加上不少文物和古董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公众理解起来总有难度,有晦涩感。所以近年来避暑山庄博物馆注重创新、引入现代理念,努力让不会说话的藏品和公众达成亲密连接,让博物馆和现代生活亲密融合。

这样的尝试始于2018年。

2018年春节过后,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开始研究编排博物馆传统文化PPT课程。2018年3月27日,在避暑山庄博物馆多媒体会议室,工作人员首次用PPT课件为南营子小学的90名学生讲解了传统文化课程——《避暑山庄里的中国戏曲文化》。

用PPT讲课前,工作人员先带领学生参观了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展览,然后用PPT课件引导学生由展览中的戏衣、戏单、山庄内的戏台等知识点逐渐走近中国戏曲文化。

“没想到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也找到了文物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今年我们延用了去年的形式,但讲授的重点由中国的戏曲文化转变为中国的农耕文化。”蒋秋丹介绍。

今年,有幸感受避暑山庄博物馆创新之举的是竹林寺小学的30余名学生。5月18日上午,他们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避暑山庄博物馆。

“我们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展览,重点介绍了澹泊敬诚殿中陈设的耕图围屏,然后再把学生带到多媒体会议室通过PPT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们走近中国农耕文化,让孩子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工作人员介绍。

“来,孩子们,现在我们来插秧。插秧的时候,我们要弯腰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插进地里。”说着工作人员把向征秧苗的一些筷子分发给学生们。

“老师,可不可以蹲着,或者趴着?”

“不可以,因为插秧是在水田里。”

“这也太累了!”

PPT演示结束后,是插秧体验环节,在这一环节里,“累”成了孩子们的共同感受。“通过今天的课程,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过去老师和家长一再教育我们,让我们爱惜粮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参加活动的一位小学生说。

“耕图围屏的图片和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以前孩子们只是通过课本有个粗略的了解,但孩子们并不知道,这些背后是我们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也不会明白这个耕图围屏的深意。今天的这个课程,让孩子们知道了稻谷是如何来的,并且体验了如何种稻谷,这是我们课本所没有的。综合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带队前往的高老师说。

5月19日上午,《珐琅工艺发展概述》专题讲座在避暑山庄博物馆多媒体会议室召开。这一次,走进会议室的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的学生们。

在服务上讲质量

“大家看这个挂屏,这个挂屏用到一个工艺叫‘钿翠’。‘钿翠’是一个古老的工艺,它是利用翠鸟羽毛的天然色彩,粘贴在所需的画面上,所以画面的颜色艳丽而经久不褪……”5月18日上午,在山庄博物馆内,一位讲解员面对游客侃侃而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已从过去“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承担着不可缺少的公共美育职能。除藏品本身,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是帮助实现上述职能的重要使者,他们搭建起沟通公众与艺术的桥梁。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为了使桥梁搭建得更好,博物馆制订了严格的服务标准——一线员工包括门禁人员、殿堂看馆员需统一着装、统一挂牌、微笑服务、站立服务、使用文明用语,门禁人员要扶老携幼,殿堂看馆员需熟练讲解所看护殿堂的历史与文物知识。在这样标准的要求下,如今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不仅服务意识更强、服务标准更高,而且殿堂看馆员全都像那位讲解员一样是解读文物的高手。

同时,山庄博物馆还与多个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其中与高校合作开展志愿者工作已有十年时间,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的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今年山庄博物馆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承德医学院两所高校招募了60名大学生志愿者,目前,志愿者们经过岗前培训已经上岗,每个周末都会在博物馆展区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讲解导览、秩序维护等多项志愿服务。

为了让游客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博物馆在加强馆内人力资源的同时,还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游客中心和卫生间的功能更全面更贴心了,馆内道路得到了修复和美化,而且殿堂说明牌、景区标识、指示牌等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备。

目前,山庄博物馆正在完善扫二维码听免费电子讲解这项服务。眼下前期工作已完成,计划6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游客进入博物馆通过微信扫码即可免费收听到整个馆区的每个殿堂的讲解。(记者李金宏、刘天颖)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