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社会民生>>

承德首个!河北承德农民李铜自费建抗日纪念馆获市级称号

2020-04-17 19:03:3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4月17日10时,大山深处的河北省承德县建厂沟村,雨后阳光穿过云层,洒满山间。山脚下一处院落里,人头攒动,一场“承德市国防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正在进行。

人群中一个皮肤黝,外表憨厚的汉子,不时擦拭眼泪。他叫李铜,今年50岁,是位土生土长的庄稼汉。10年间,他因自费修建“承(德)平(泉)宁(城)抗战纪念馆”,多了一个“馆长”头衔。

图为李铜(中)正在为参观者介绍承平宁抗日根据地历史。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建厂沟村地处三地交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抗日战争期间,此地为抗日军民打击日伪统治,提供了天然屏障。

一个个口口相传、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自小在李铜心里种下红色种子。17岁时,李铜辍学回家,成了牛倌。“每天到山上放牛,经常可以捡到子弹壳。有时大雨过后,林子里、土坎上还能冲出人骨。”几经考证,李铜断定这些遗骸,应为抗击日伪军牺牲烈士遗骸。

1943年5月,经中共第十三地委批准,承平宁联合县正式成立,所辖冀东军分区直属第三区队,在建厂沟一带多次组织对日伪军的袭击。“山里还有一座野战医院,因叛徒出卖,损失惨重。”李铜说,根据《冀东革命史》记载,承平宁联合县成立时,第三区队、地方游击队和地方干部约有600多人,到1944年10月,已不足百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从小就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为死去的烈士修座纪念碑。”

2010年,而立之年的李铜,虽囊中羞涩,但为英烈立碑、让精神永存,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心愿。

家里仅有1万存款,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两个孩子。“挣点血汗钱容易吗?建纪念馆,以后日子咋过?”老父亲李振山跟他红了脸。

在妻子的支持下,李铜开始悄悄走访调查,并找到了解那段历史的当地党史专家撰写纪念碑碑文。

图为李铜(左一)正在为参观者介绍承平宁抗日根据地历史。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2012年,当地林场知道他的故事后,答应无偿提供一处院落。铲草填坑,修窗补瓦,荒废多年的小院成了“承平宁抗战纪念馆”馆址。很快,他拿出家里全部积蓄,花费2万元,终于完成了修建纪念碑的心愿。

为了让人们更好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李铜又采取网上发帖、村村贴公告、四处寻访等方式,征集承平宁抗战实物。

一次他在野战医院遗址附近发现一颗手雷。“这可是难得的历史见证,但会不会爆炸,心里也没底儿。”为了取回手雷,临行前,他悄悄给妻子留下遗书。

几年来,只要听说那里有抗战实物,李铜都风雨无阻的赶过去。他的坚持也感动了家人,八旬老父亲步行7里,默默到纪念馆锄草,打扫卫生。两个孩子悄悄省下买冰棍的钱,支持父亲。

李铜自建抗战纪念馆的事,也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承平宁游击队员王臣的女儿一次为纪念馆捐款5万元;爱心人士彭兴旺捐助1.5万元为纪念馆安装了监控设备;承德市长城抗战研究会为纪念馆整修和改进撰写文稿、布置展牌,使那段历史得以更好再现……

10年来,李铜先后花费20余万元建设纪念馆,现已接待各地参观人员10万多人次。去年,他又将散落山林间的9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以便后人更好祭奠。

为了更好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承德市国防教育办公室正式授予“承平宁抗战纪念馆”市级国防教育基地称号,成为承德首个获此称号的个人自建纪念馆。(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