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头条新闻>>

承德平泉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2020-08-04 10:00: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 农民富在产业链

——平泉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探访

   

为把村党支部书记能力“提”起来,平泉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支书论坛等系列活动。部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观摩了小寺沟镇河沟子村党建长廊。(河北日报资料片)通讯员于晓峰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尉迟国利 通讯员董少清)

这一做法,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评选中,被评为最佳案例。

●“堡垒示范”,发挥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作用

眼下正是香菇出菇季节,黄土梁子镇梁后村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内,村民邹德富每天半夜就在菌棚里忙活。“全靠合作社的党员带头,我才敢承包菌棚。”邹德富停下手中的活儿,算算收入说,今年预计能纯赚14万多元。

邹德富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微薄,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村委会主任杨海玉牵头建起了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并帮着村民确立了经营管理模式。

但村民对光伏农业了解不多,心里一直没底,害怕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技术、绘前景、拉家常,杨海玉一遍遍往村民家里跑,还带头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领着12名党员先行入驻园区。

“有党员带头,这事靠谱!”邹德富和其他22户贫困户也入驻园区。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杨海玉将入驻园区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让党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整户入股合作社,免费提供种植场地、菌棒和经费,免费学习技术……为帮助邹德富脱贫,合作社党支部为他量身定制了方案。2018年,邹德富彻底实现产业脱贫致富。

在平泉,像邹德富这样在党组织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探索实施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在产业链’模式,把党组织鲜红旗帜树起来。”平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振刚说,2016年以来,全市84个贫困村共建各类经合组织135个,建产业型党组织97个,贫困村1478名产业链上党员帮扶带动贫困群众1.8万人。

在平泉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零”扶贫蘑菇园区内,贫困户在分拣蘑菇。(河北日报资料片)通讯员于晓峰摄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针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致富意愿的贫困群体脱贫问题,该市探索实施了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并已广泛应用到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以及电子线束生产、活性炭工艺品加工等工业领域,走出了一条让贫困群众广泛受益、直接受益、稳定受益的产业脱贫路子。

2015年以来,平泉市累计发展百亩以上园区112个,直接带动7900户、16300名贫困群众脱贫,户均年增收2.7万元。

●培育“领头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3个大棚,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销路不愁,收入有保障,可平泉市榆树林子镇嘎海沟村村民王福海却还要折腾:拔掉种了10多年的黄瓜秧,改种大樱桃。为啥?

这事得从返乡能人王海回村说起。

2016年,平泉市开展了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主线吸引能人返乡的“雁归兴平”工程。乡亲们觉得靠农业种植致富的王海是个能人,都希望他回村。之后,王海回村并被选为村委会主任。

“一个大棚能吃好,两个大棚能养老。”上任伊始,王海为加快产业发展,统一流转1200亩平地,个人先出资建设蔬菜大棚,以成本价出售或出租形式,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

为给大家换换种植思路,王海个人出资带领大伙儿到外地学习大棚种植经验。

眼界开阔了,信心也足了。王福海参观回来,立马将黄瓜棚改种樱桃。他选的是种了5年的树苗,当年每个樱桃棚就收入4万多元。

2018年村“两委”换届,王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在王海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嘎海沟村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每年7200元增长到了17200元,一举成了“明星村”。

致富道道儿从哪儿来?王海说,这和组织部门的培养密不可分。

近年来,平泉深入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把党员群众致富本领“提”起来。在组织参加省“万人示范培训”基础上,落实市本级示范培训、乡镇兜底培训的分级培训责任。3年多来,分批选派120多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走出去观摩学习,王海也在其中。

同时,深入实施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学一技、一人一项目”计划,已创办了111个产业项目,领办成立了1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该市还根据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村服务业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能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已累计培训像王海这样的致富带头人1230多人。

另外,通过开展市级组建1支技术专家服务团、1乡1技术服务队、1村1技术指导员、1户1项以上致富技能“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帮扶活动,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项以上致富技能,现已累计培训贫困群众0.72万人。目前,全市有乡土人才9654人,其中有农技职称的508人,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结对帮扶,把社会帮扶合力聚起来

要不是碰到河北振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志远,今年55岁的姜瑞令不会想到,自个儿一个种了大半辈子玉米的农民不仅成了每月固定挣工资的上班族,还当上了车间主任,手底下管着80多个人。

姜瑞令是平北镇平房村村民,以前是贫困户。“那会儿是真难。女儿读大四,儿子读大一,媳妇得了脑垂体瘤病,我又没法出远门打工,只能东挪西借,欠下外债十五六万元。”姜瑞令说。

2014年,姜瑞令听说邻近的白池沟社区建了一个种植基地,贫困户不用钱就能租大棚种果蔬,赚钱后把部分成本还给基地就行。这让老姜看到了希望,他决定试试。

老姜所在的基地由返乡能人闫志远于2014年创建。园区一期占地1000亩,产品以种植设施蔬菜为主。

“还真赚到钱了!”老姜的生活和他种出的草莓、葡萄一样甜。2016年,3个大棚的净利润10万多元,他脱了贫。

2018年5月,河北振邦又投资2.5亿元开建了果蔬汁、果蔬罐头等深加工生产线。

因为肯学、务实,闫志远让老姜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设备操作,开始在车间上班。姜瑞令雇了人打理大棚,自己一门心思扑在车间生产线上。

在河北振邦的带动下,平北镇及周边农民逐渐掌握了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经验,带动了300余户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该公司成立4年来,已累计带动1000余贫困人口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

“脱贫攻坚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上下齐心,凝聚合力,才能有效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汪振刚说,平泉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部门优势和行业优势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调动一切优势资源和帮扶力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尽锐出战,进村入户结“穷亲”、挖“穷因”、帮“穷户”、挪“穷窝”。

助力脱贫攻坚,践行企业责任。截至今年6月底,平泉已引导像河北振邦这样的84家企业与84个贫困村结对帮扶,通过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引进一批扶贫项目、解决一批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助推精准脱贫。目前,本地企业产业帮扶总投资金额达到3.1亿元,帮扶贫困户3493户。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为载体,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线,2018年实现了84个贫困村和154个非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处级领导干部带队包镇抓村全覆盖、87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参与精准脱贫全覆盖、4598名机关干部与1.2万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群众不脱贫、部门不脱责、干部不脱钩。

打响群团参与“大会战”。当地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青春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争取北京光华科技基金会贫困学生助学金和学习卡40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145名。妇联组织开展了巾帼现代农业、巾帼家庭巧手、巾帼家政服务等专项行动,带动贫困妇女创业就业或实现技能脱贫。同时,申请救助资金312万元,救助贫困“两癌”母亲312名。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春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