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新闻承德区域新闻

追梦44年,坝上深处“一粒种”——木兰林场落叶松育种专家袁德水的故事

2022-02-28 11:02: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开栏的话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承德正全方位深化“三个植入”,大力推进“四个再建功立业”,奋力谱写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篇章,以“二次创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记录承德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勤勉务实的劳动者,河北日报记者将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挖掘各行各业奋斗者的闪光点,推出系列报道《最美奋斗者》,讲述他们无私奉献、拼搏奋进的感人故事。

44年来,袁德水培育的落叶松良种大都用于三北防护林、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造林工程,造林面积达114万亩,与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相当


袁德水在讲述树上数字与字母的含义。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身材矮小、体格消瘦、肤色黝黑、头发花白。近日,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木兰林场”)龙头山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记者见到袁德水。虽然已61岁了,但他仍然身手矫健,只见他轻轻一跃,手扒脚蹬,短短十几秒,便爬上一棵10余米高的落叶松顶,摘下3个球果后,快速下到地面。

“一个球果大约有五六十粒种子,一粒也不能浪费啊!”视树种如孩子的袁德水,是位落叶松良种育种专家。44年来,经他培育的落叶松良种大都用于三北防护林、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造林工程,造林面积达114万亩,与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相当。

身份可以“临时”,但育种是长期的

在落叶松良种基地,记者发现,这里的落叶松树干上都标着不同的文字、字母和数字。“‘ZH’是对照的意思,‘P’是普通的意思,‘日×兴’是日本和兴安落叶松的杂交育种。”走在一片评比林内,袁德水在几棵标有红色“205”数字的树前驻足。

“‘205’是我44年前采摘的第205粒种子。它适配性非常好,无论作为母系,还是父系进行杂交,培育的种子都表现得十分优良。”袁德水一边说一边用手丈量树干胸径。“已经超过20厘米了。再看旁边的对照树,同样的树龄,胸径仅有10厘米。”

“205”不光长得粗,尖削度还很小。“它树根和树梢直径相差较小,无论是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是普通树的两倍以上。”袁德水兴奋地说,“205”优良家系已累计产种200多公斤,造林面积约6000多亩。

1977年11月,高中毕业的袁德水经亲戚介绍,从老家平泉来到围场,成为木兰林场的一位临时工。“因为我字写得好,林场就把我派到良种基地当技术员。”袁德水说。

当时,我国林业育种技术落后,良种供给率低,严重制约林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虽是临时工,但袁德水十分爱学习。他说,“要想建设林业强国,就必须解决育种问题,不然就会受制于人。”

华北落叶松如何育种?国内尚无成功经验。袁德水知道,林木育种不像农业育种可以一年一茬,失败了明年再来,而是往往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一个新品种选育,需吃得下苦、受得了罪、耐得住寂寞。

“我的想法很简单,国家给了我工作,身份可以‘临时’,但育种是长期的。”袁德水说,自己当时就下了决心:“育不出好种,绝不出山”。

四处寻优种,青山是我家

培育优良树种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优树。“只有基因好,才能育好种。”袁德水告诉记者,华北落叶松具有抗旱耐寒的特性,是我国北方绿化造林的主力树种。

上世纪80年代初,落叶松良种基地为了选择优良资源和建园材料,需要在全国海拔1600米至2780米高的区域选拔当地的优质良种。由于经费有限、条件艰苦,不少人都不愿意去,袁德水主动接下重任。

他背上干粮咸菜,踏上“寻优树之旅”。寒冬时节,听说海拔2780米的小五台南台有棵长势良好的老树,他便星夜赶往。踏着过膝的积雪爬到山顶,为带回更多种条,他扔掉干粮,腾空行囊。下山时,背包压得他筋疲力尽,遇到积雪,他只好滚着下山。

北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南下山西、湖北,只要有落叶松良种的区域,都留下了袁德水的身影。他行程26万多公里,筛选引进落叶松优良无性系428个,为基地造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基地建设之初,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窝窝头,冬季最低气温-30℃。“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干。虽然挨饿受冻,但几年下来也看不出个眉目来。”别人纷纷往沟外走,袁德水却一心往更深的山里扎。

木兰林场龙头山种苗场党支部书记李云飞告诉记者,袁德水还主动承担起冬季野外复查华北落叶松的优树遗传性状稳定性的任务。“一次极寒的大风天气中,袁德水裸手记录数据,冻伤了右手食指,造成指甲脱落,至今仍有很大一块伤痕。”李云飞说。

1993年至2004年,因政策原因,全国许多育种基地夭折或流产。当时,林场每年仅能提供2万元的科研经费供基地维持现状。育种是项一年四季不能停的工作,一旦停滞,十几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大量数据就会断档。为了继续育种工作,袁德水主动申请搞三产创收,种蘑菇、栽灵芝、养肉猪,最困难时,他用蘑菇代发工人工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9年,该基地获评我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由于袁德水的出色表现,这个临时工破例被林场先后任命为基地技术主管、基地主任等职务。

“以前交通不便,老袁一年只能回四五次家。两个孩子出生,他都在基地里忙。”回忆往昔,妻子张桂英满是委屈。“每次想发火时,他却笑呵呵地说:基地里的种子也是咱‘孩子’,不能不管呀!”

年过花甲仍奋发,生态建设立新功

“这是母树林,那是子代测定林,还有展示林、育种林、区域试验林。”车辆行驶在落叶松良种基地,成片的规整地块里,生长着各式各样的落叶松,仿若一个落叶松自然博物馆。

“走,我带你们去个好地方。”袁德水带领记者穿越一片高大的母树林,来到一处山腰。

“这片林是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杂交育种林,这些树既有华北落叶松抗旱耐寒的特性,也有日本落叶松生长速度快的特点。”袁德水指着高约10米的幼林说,普通落叶松在快速生长期内年均生长0.5米左右,而这片林子,年均生长1.6米以上,最高达到2米。

成绩的背后,是袁德水长年累月的付出。

“以前我主要从事营林工作,觉得育种不就是嫁接和授粉吗?”两年前,90后冯铁成接替即将退休的袁德水,成为基地主任。很快,冯铁成发现育种工作并不简单。“只有在5月上旬短短几天内,把优良单株通过砧木和接穗方式嫁接到生长健壮的新载体上,基因才能完整地传递。一旦错过,嫁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授粉更是如此,比如雌球花呈垂直状,鳞片张开时,才是授粉最佳时机。”冯铁成说,这些时间节点,都是袁德水通过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总结的。

更让冯铁成震撼的,是林场档案室袁德水记录下的大量详实数据。“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共有386卷、1.52万页、420余万字,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用笔亲手写的。这些档案如同构建良种基地的基因双螺旋结构,缺一不可。”冯铁成说。

听周围人老是讲述袁德水的故事,冯铁成决定正式拜袁德水为师。为了把育种技术和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袁德水也决定继续在基地发挥余热。

据介绍,通过科学测算,袁德水精心选育的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二代半园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23%、57%、65%,其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无怨无悔坚守科研一线的袁德水,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等。为表彰其贡献,省人社部门打破常规,2014年11月将其转为正式员工。2020年10月,袁德水被破格晋升为工人高级技师技术职称。2021年3月,袁德水获得副高级工程师的资格。(河北日报记者李建成、陈宝云)


责任编辑:刘昀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